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证,普遍地存在于教师的日常生活和思维活动中。人们习惯性认为,论证的构成要素有三,论题、论据和论证方式。而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有效的说服论证分为非技术范围和技术范围两种,非技术范围多是以现有的、本身既已存在的相关理论为论证依据,技术范围则更多地是强调言辞的力量,强调对抽象事物的利用。比如,教师的品格在说服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有何作用,教师如何恰当地运用题材以使学生处于某种特定的心境或情感等等。显然,论证已不仅仅是强调对已有的、具体的材料运用本身,它更多地是强调对无形的、抽象的事物的运用。 说服教育,是德育理论中的一种重要教育方法。诚然,要实现教师对学生的有效说服,就势必要增强教师言辞的力量,即说服力。而教师的说服力,是以教师在与学生对话过程中的有效论证为基础的。其中,对说服前提的真实可靠性的保证,是实现有效论证的根本。本文正是以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关于说服论证的相关理论为基础,界定教师说服前提的来源,并对已有来源以及因其造成的说服力不足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总结,进而从教师的品格、学生的心境以及说服的言辞等三个维度来探讨提高教师说服力的修辞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