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2年加西亚·马尔克斯因作品《百年孤独》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该著作自1967年出版以来,短短三四十年间便掀起了一股世纪狂潮,引起国内外文学评论界的广泛关注。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该作品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研究焦点大多是关于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对小说“孤独”主题的分析和魔幻现实主义题材的研究等方面。但是对于《百年孤独》来讲,“生态批评”还是一个未被过多触及的研究视角。本文就尝试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探讨究竟是何原因导致了小说中布恩迪亚家族的百年孤独,以及人类该如何自我救赎,超越孤独,重返和谐宁静的精神家园。根据这一思路,本文将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展开探讨:第一部分,总体概述一下生态批评这一理论的兴起和发展,对它的内涵如何界定,以及它的批评对象和任务。此外,重点探讨与本文关系甚大的精神生态学以及人类精神危机的表现,从精神生态的角度正式切入文本,为后文展开对论题的探讨做铺垫。第二部分,从生态批评中的精神生态维度,以《百年孤独》中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分四节来分析和解读小说以悲剧收场的百年孤独背后的深刻原因。第一节总体分析《百年孤独》中贯穿始终的孤独烙印,第二、三、四节分别是从马孔多小镇的角度、布恩迪亚家族的角度和家族中的个体的角度,分别探讨导致孤独的原因。第三部分,结合文本和当今社会某些自然生态与精神生态失衡的具体表现,集中精力探讨面临严峻的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危机,人类如何能够超越孤独,保护和修复人类的精神生态,重构人类的精神境界,从而重返人类的精神家园,为灵魂找到一片充满诗意的栖息地。最后在余论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并论述作者创作《百年孤独》的背后深意与我们的相关性,借此表明面对当下严峻的自然与精神生态危机现状,唤起人类觉醒,深刻思考如何拯救精神生态的失衡是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