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秘鲁6区构造破碎,断块复杂,是典型的复杂断块油田。研究区B油田位于6区西南洼陷,虽然油田已开发多年,但新钻井表明区块剩余可采储量仍然较高,还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由于研究区缺乏地震资料,主要依靠钻井资料进行研究,加之断裂系统复杂,导致对单砂体认识不足,也一直未开展砂体构型和三维地质建模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亟待搞清。针对区块这些开发难题,论文选取B油田主要含油砂组Pa组,结合构造、测井、录井、岩心描述及开发动态资料,开展单砂体类型、几何形态及展布规律研究,建立了砂体构型模式,并依据砂体的展布规律建立了单砂体构型模型、孔渗模型和饱和度模型,并分析了宏观剩余油分布规律,主要取得了以下几点成果和认识:1、提出了研究区Pa组储层内部构型的5级划分方案,通过识别相对稳定分布的3套泥岩界面,对研究区53口井单砂体期次进行划分,将PaSUP、PaINF两个小层进一步划分为PaS1、PaS2、PaI1、PaI2四期单砂层。2、依据单砂体的拼接样式和测井曲线识别标志,对复合砂体内部单砂体进行识别和划分,得出研究区发育分流河道砂、河口坝砂和席状砂等3类单砂体。3、总结出河道与河道、河道与河口坝、河口坝与河口坝、河口坝与席状砂、河道与席状砂五大类砂体构型模式。研究表明4期单砂层构型模式以河道与河道、河道与河口坝的横向迁移、纵向切叠模式为主。4、研究区发育泥质夹层、物性夹层2种类型的夹层。夹层顺物源方向呈前积式叠置,倾角为1°5°;切物源方向上,夹层呈顶凸式。泥质夹层形成于水动力较弱的环境,主要发育于靠近各类单砂体的顶部和底部,为研究区主要的夹层;物性夹层为泥质含量较高的河道底部滞留沉积,主要发育于单砂体内部,为相对不甚发育的夹层。5、在单砂体精细建模研究基础上,结合油层纵向和平面分布特征,通过单井剩余油计算和典型井生产动态对比,分析了宏观剩余油分布特征:目前剩余油主要富集在正向构造(高部位、有断层遮挡)、2个不同单砂体叠合的部位、隔夹层形成有效封堵部位的下部以及孔渗相对低值区;单砂体类型上,剩余油富集程度:河口坝砂>分流河道砂>席状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