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背景下环城游憩带时空演变研究——以大连市为例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eng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沿海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居民外出旅游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环城游憩带现已成为了城市居民近距离旅游选择的重要目的地之一。本文以城市化为切入点,在系统研究环城游憩带基础理论的基础上,选取北方滨海城市——大连市作实证研究,对环城游憩带的发展现状与时空演变进行探讨。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大连市居民环城游憩行为特征作了分析,并根据环城游憩地个数的增长速度对环城游憩带进行了发展阶段划分。本文在此基础上将大连环城游憩地划分为自然景观游憩地、人文景观游憩地、人造娱乐游憩地、运动休闲游憩地四种类型,并借助司徒基(Sturges)公式将游憩地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游憩地。通过统计调查得出结论:大连周边游憩地的类型十分齐备且品质较好,等级较高。   在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的基础上,本文确定大连环城游憩带的空间结构是以中心城区为内核,其外部按第一、第二、第三环带向外扩散的“扇形结构”。通过对游憩地空间分布的观察发现:大连环城游憩地的建设符合距离衰减规律;随着环带不断向外扩展,聚集在滨海区的游憩地有向内陆腹地转移的倾向,并越来越明显;游憩地空间分布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沿海城市居民旅游目的地选择倾向的改变——已从熟悉的滨海旅游目的地转向了其他类型的旅游目的地。同时从不同类型与等级游憩地的空间分布还发现较高等级的各类型游憩地大多分布环城游憩带的滨海地区:除运动休闲游憩地外,其他类型游憩地的空间分布都符合距离递减规律。   本文按照1990—2008年游憩地的发展阶段划分,将环城游憩带发展分析分为四个时间和空间步骤来完成,并得出结论:从时间维度上看,大连环城游憩带发展态势良好;从空间角度上看,游憩地分布呈现“广布+集聚”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本文对不同类型与等级游憩地的时空演进行了分析:自然景观游憩地有向北部腹地扩展的趋势,1990年以前主要分布在旅顺口区与第二环带内,而等级较高的大多分布在滨海地区。2004—2008年期间第三环带也有等级较高游憩地的建成;人文景观游憩地等级普遍较低,1995年以前集中分布在旅顺口区与金州区的大黑山风景区,到了2008年,游憩地在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与长山群岛内均有分布。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内的人文景观游憩地等级较高;人造娱乐游憩地在1990年以前没有建设,在1996—2003年期间开始有人造娱乐游憩地的建设,且品质较好;运动休闲游憩地等级普遍较高,1990年以前集中分布在北部腹地,到了2008年,发展重点转移到了东部海域的长山群岛。   综上,通过对环城游憩带时空演变的分析,本文构建了大连环城游憩带的影响机制。大连市环城游憩带已初具规模,且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为实现各游憩地的可持续发展与合理规划,大连市应在丰富旅游产品的内涵,凸显其主题性;营造高品质的体验意境,维护乡村游憩地的“草根性”;提高服务质量与加强环境保护;整合休闲资源,开发独具“本土文化特色”的个性旅游产品等方面加大力度,从而推动该市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其他文献
由于衡量技术创新指标不同,即采用量的指标和强度指标会得出不同说法,因而我们在评价企业技术创新时应以量与强度的不同层次作参考,企业在追求技术创新量的同时也应从质即效率角
家居建材市场作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商业业态,随着其数量的不断增多,竞争日益加剧。众多家居建材市场要想在恶劣的竞争环境中更好的生存,唯一的出路就是做大做强,而做大做强
营销渠道作为产品与消费者之间的媒介,是产品、服务与客户联系的重要纽带。营销渠道的规划和管理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长期战略。为提升渠道面向客户的营销效率和服
激烈的全球竞争对各国企业都产生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这激烈的环境中,企业只有通过自身不断的进行创新创业才能建立其独特的竞争优势。在经济高速发展,技术日新月异,竞争日
改革开放30多年,上海旅游产业发展迅速,对上海经济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驱动作用,但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众多问题,对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形成障碍。现今上海旅游产业集群品牌培育不仅仅只是缺乏整体规划的被动无序的过程,而且缺乏主动的规划定位,品牌培育和品牌管理等。本文对上海旅游产业集群品牌的培育与管理进行了具体探讨,对于上海旅游产业升级提升必将提供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导论,主要介绍
摘 要: 大学英语教学中不但要注重英语语言知识的传授,更要加大语言文化知识的传播;不仅把目的语文化介绍给学生,而且要使传统的母语文化得以传承。  关键词: 文化 文化学习 文化教学策略  一、文化的定义和文化学习理论  文化是人类群体不断演绎的生活方式,包含一套共有的生活实践体系,这一体系与一系列的文化产品相关,以一套共有的世界观念为基础,并置于特定的社会情境之中(Patrick,Morg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