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MicroRNA(miRNA)是一种广泛存在的长度在20到24个核苷酸之间的内源性非编码小RNA,是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负调控因子。目前miRNA调控次生生长相关的机理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在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 L.)等物种中已发现多个与植物次生生长相关的miRNA基因,但这些miRNA在维管系统中的具体调控途径尚不清晰,尤其是其在木本植物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370673);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MicroRNA(miRNA)是一种广泛存在的长度在20到24个核苷酸之间的内源性非编码小RNA,是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负调控因子。目前miRNA调控次生生长相关的机理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在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 L.)等物种中已发现多个与植物次生生长相关的miRNA基因,但这些miRNA在维管系统中的具体调控途径尚不清晰,尤其是其在木本植物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课题组从改良木材材性和提高木材产量的目的出发,以I-69×I-63杂交黑杨(Populus deltoides)为植物材料进行smallRNA测序,并用q RT-PCR对测序结果进行二次验证,最终筛选出可能与杨树木材形成相关的miRNA。基于上述课题组实验基础,本实验选择了mi R172b、mi R396a作为候选基因研究其在杨树次生生长中的功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mi R172b和mi R396a基因家族进行分析,采用MEME软件比对不同植物miRNA成熟体序列,验证其在不同植物中的保守性。使用The mfold web server预测miRNA二级结构,结果表明mi R172b和mi R396a的前体均含有多个茎环结构。通过ps Robot、psRNATarget和WND共预测到mi R172b和mi R396a的22个靶基因,根据已发表的miRNA靶基因信息及杨树维管发育相关的转录组数据、降解组数据,结合靶基因结合位点的比对结果,我们最终筛选到8个可能参与杨树维管组织发育的候选靶基因,并对其在维管发育方面的功能进行预测。使用Gateway克隆技术,完成了mi R172b和mi R396a过量表达载体的构建,已侵染717杨树并且获得表达量较高的转基因株系。通过对土培苗的观察与测量,发现mi R172b的过量表达株系相比同期野生型,其株高和地上5 cm直径显著降低、顶芽停止生长,这说明mi R172b很可能抑制杨树的伸长、增粗和顶芽的活性。mi R396a过量表达株系相比同期野生型,其株高、总茎节数、平均节间长度和地上5cm处直径都显著降低,这说明mi R396a很可能抑制杨树的伸长与增粗。其次,mi R396a过量表达株系相比同期野生型,其叶片面积更快达到峰值,而LF2-LF14的最大叶面积和随后稳定状态的叶面积都显著低于野生型,这说明mi R396a导致杨树叶片过早成熟且最终抑制叶片发育。通过细胞学分析发现,mi R396a过量表达株系的维管组织相比野生型更早进入成熟阶段,这与我们对其叶片形态生长数据的分析结果一致,这表明mi R396a促进了杨树的次生生长转变。通过q RT-PCR对杨树不同组织的表达量检测发现,717叶片的表达量变化趋势和717叶片面积的变化趋势类似、717茎段的表达量变化趋势和717次生木质部逐渐加厚的变化趋势类似,说明叶片从幼年走向成熟的过程中,伴随的相应特征与pri-mi R396a的表达量水平正相关,表明了primi R396a对杨树叶片和茎段的成熟程度存在积极促进作用。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究miRNA基因在杨树维管发育中的功能提供了参考。探究miRNA在维管组织发育中的功能与分子机制对于进一步完善植物miRNA功能注释、探索维管组织发育和木材形成的分子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天然免疫作为免疫防御的第一道防线日益受到关注。锰作为机体中不可或缺的金属元素在天然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利用锰促进天然免疫是研究的热门话题。然而,锰具有一定的毒性,锰的控释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本文将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海藻酸钠与二价锰离子相结合,利用化学交联法构建不同粒径的海藻酸锰微球,并探究海藻酸锰微球对锰离子的缓释作用,使锰离子更好地作用于天然免疫。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粒径海藻酸锰微球的构建
随着地球总人口不断增加,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其中氮氧化物污染对环境安全以及人类生命健康均有不利影响。由于氮氧化物污染中一氧化氮(NO)占绝大部分,因此开发出有效的NO去除方法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NO去除方法装置复杂、耗能大、经济成本高,且无法做到对低浓度NO进行去除。光催化NO去除技术由于其绿色高效且可以去除低浓度NO的特点引起了广泛关注。在众多用于光催化NO去除的催化剂中,钼酸铋由于
冰岛硫化叶菌是进行古菌生物学,生物地理学和生物进化学研究的模式生物。但到现在一直都没有基于它的遗传操作体系。为了在冰岛硫化叶菌中建立一套遗传操作体系,我们首先从冰岛硫化叶菌中分离出了许多pyrEF基因的自发突变菌株,并在这些突变株中,筛选到了一个完全缺失了pyrF基因并且只剩下了pyrE基因的前233 bp序列的大片段缺失菌株。我们继而采用这个缺失突变株作为受体菌,运用完整的pyrEF基因作为筛选
种子萌发是植物生命周期至关重要的起始阶段,关系着植株后续生长,也决定着作物最终产量,因此一直都是植物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人们不断地从各种角度探究其调控机理。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H2S)作为具有广谱效应的信号分子,也被报道在种子萌发阶段发挥作用。但目前多数研究重点关注的是H2S如何缓解非生物胁迫对种子萌发的抑制,而对于正常生长条件下H2S,特别是内源H2S对种子萌发的调控机制尚不
在生物体中,细胞并非静止不动的,生物体的发育等过程中伴随着大量细胞迁移事件的进行。多数迁移细胞具有高度极化的形态,细胞的极化受到多种信号分子的精准调控,例如磷脂酰肌醇(Ptd Ins)和小GTP酶RhoA。磷脂酰肌醇磷酸酶SHIP2催化Ptd Ins(3,4,5)P3水解成Ptd Ins(3,4)P2,并且可以与RhoA相互作用而来降低细胞后部细胞膜内Ptd Ins(3,4,5)P含量,影响Ptd
生物炭是用于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一种优良钝化材料。生物炭施入土壤后,各种环境因素导致的重金属形态变化是判断生物炭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效果的重要因素。稻田土壤常见的水分管理措施如淹水、排干和干湿交替可通过影响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炭性质,从而导致重金属形态改变。但目前水分对土壤重金属有效性和生物炭性质影响的结论却不大相同,特别是在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中。本研究采用室内恒温培养试验,模拟我国早熟水稻生长周期的
农业长期以来都是长江流域的主营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也为守护国家粮仓安全作出巨大贡献。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脉和根基,长江经济带以全国33%的耕地面积承载50%的农业人口,农业生产资源得天独厚,但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高速经济增长不可避免带来耕地生态系统破坏,且人们长期以来对耕地经济利益的过度追求,使得潜在的生态价值被弱化,致使耕地过度非粮化甚至非农化。长江经济带“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战略定位决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社会城市化、工业化水平显著提高,特别是沿海地区成为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撑。为了缓解众多的人口和有限的土地资源之间的矛盾,拓宽城市可利用空间、实现城市价值的最大化,越来越多的地下工程项目新建在填海淤泥地层这一特殊地质条件下。但由于填海淤泥地区具有“三高三低”的工程特性,复杂多变的地质条件修建隧道工程势必会改变原有地质环境,造成地表水、地下水的重新分布。同时在修建过程会产生强烈的冲
作物的株高是动态衡量其健康和整体生长状况的关键指标,该性状被广泛应用于作物的生物学产量和最终的籽粒产量估测。传统的人工测高方式低效、主观性强,难以实现大面积株高数据的同步观测。随着遥感技术在农业领域的高速发展,使高精度、高频次、高效率的作物株高采集成为可能。其中,无人机结合高分辨率数码相机因其低成本、高灵活性等优势,已成为应用最广泛的作物高度信息采集方式。通过低空无人机遥感方法提取高精度作物株高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