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采用腹针和传统体针治疗颈椎病,观察其临床疗效及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对比二者的疗效,为拓宽颈椎病的临床治疗方法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将南京市中医院针灸科2010年01月01日-12月30日的门诊颈椎病患者40例,按门门诊先后顺序用薪封数字表1:1分为腹针组,传统针刺各20例。腹针针刺天地针,滑肉门,大横之为主,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min,每天1次,5次/周,治疗1个月。传统针刺组,针刺大椎,天柱,后溪,颈百劳,颈夹脊,养老为主。用0.3×40-50mm一次性消毒豪针,颈夹脊向脊柱方向45°针刺。其余穴均直刺。采用补虚泻实穴提插手法。每天1次,5次/周,治疗1个月。观察治疗前,后MPQ量表评分及临床疗效。采用Ridit方法进行治疗前、后疗效对比,用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研究结果:1.简化MPQ量表评分比较治疗前2组的简化MPQ量表各项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组间具有可比性。疗程结束时2组MPQ量表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2组在疗程结束后各项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病例在治疗前后疼痛积分差值方面比较也存在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P<0.01),且差值变化情况表明治疗组的疗效上更优于对照组的治疗方法。2.疗效比较腹针组20例患者,症状消失9例,好转10例,无效1例;对照组20例,症状消失2例,好转16例,无效2例。两组显效率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90%,腹针组总有效率有高于传统针刺组的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症状消失分别为45%,10%,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腹针和传统体针治疗颈椎均有很好疗效,但有高于传统体针组的趋势,但腹针组的症状消失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研究结论:腹针和传统体针均为治疗颈椎病的有效方法;腹针疗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优于传统体针。此外腹针还具有处方标准、操作规范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