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大学英语课堂语码转换顺应性的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rthylifel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多重语言交际的自然产物,语码转换近年来成为来自各个方向和领域研究者关注的焦点。语码转换在双语课堂中的应用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初步探讨了高职高专院校英语课堂教学中语码转换的应用,这一类学校在我国高等院校中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对这类外语课堂进行研究的意义是不容低估的。   为了丰富高职高专院校关于中英文语码转换的研究成果,本研究探索了教师在这些院校所使用语码转换的特征。同时由于这些院校大多数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与其他大学比较相对偏低,教学目标的实现就必须建立在适应学生英语基础的基础上,这也就成为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的主要原因之一。这项研究力图找出教师的在大学英语课堂中语言选择的特征,描述教师在英语课堂的语言实践,展示高职高专院校英语课堂中教师语码转换的频率、数量、种类及其产生的动机。   本研究采用定量及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Jef Verschueren语言顺应论的基础上,运用于国栋的语码转换顺应模式深入分析教师的中英文语码转换。通过对山东英才学院150名非英语专业学生的问卷和对五位教师的课堂观察详细分析该学院英语教师中英文语码转换的现状。分析结果表明,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为了教学目标通常会采用语码转换的方法做出动态的语言选择,这种选择是教师对语言现实的顺应,对传统教材的顺应,对学生英语水平和对教师心理动机的顺应。同时间卷结果也表明英语教师在课堂上的语码转换现象普遍存在并且受到大部分师生的赞同。相信目前的研究将对未来的英语教学,尤其是高职高专院校的非英语专业教学产生一定的启示意义。
其他文献
查尔斯·金斯利是十九世纪英国文化批评传统中的中坚力量和基督教社会主义运动的先锋领袖,其小说《酵母》、《奥顿·洛克》和《水孩》体现了作家对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化反思,具有
毕飞宇所著的《玉米》是一部充满中国文化特色的小说。该小说荣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由著名翻译家葛浩文先生所译的英译本Three Sisters荣获2010年度英仕曼亚洲文学奖,毕飞宇成
问:您是在哪年回来的?  答:06年5月份回国, 06年2月份公司成立。  问:听说您之前在美国?  答:对,出国是很早就计划好的,就好像是人生一个必须的经历一样。本来我高中就想着要去的,但是家人怕那里乱,没让我去。后来在上海师范大学读到大二就退学去美国了。在那边读设计,一边读书一边工作。后来跟朋友合开了设计公司,专门做建筑设计,包括室内设计、园林设计和景观设计,但主要是做室内设计。那个时候没有一
期刊
由于异步串行通信要求的传输线少,可靠性高,传输距离远,所以系统间互联常采用RS-232接口方式。 通常,RS-232接口均采用硬件(UART专用芯片)方式来实现,本文介绍了如何用可编程器件(CPLD或FPGA)通过设计Verilog HDL语言来实现UART,以及如何通过计算机来进行调试,为RS-232 接口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国际社会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且越来越获得全世界的关注。政府工作报告,作为中国政治方针和政策的精华,涉及政治,经济,生活各个层
二十世纪后半叶,翻译研究领域实现了一个重大突破,人们认为翻译不仅仅是两种不同文字间的转换,更是两种不同文化信息之间的传递。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使得翻译研究得以借鉴女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