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脱欧、美国大选、“后真相时代”的到来……种种迹象表明“情感”这一长期被传统社会学所忽视的研究领域再次被纳入研究者们的视野中。尤其是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为情感表达与传播提供了极佳的发酵和传播平台。美国学者米歇尔在上世纪80年代便作出当下社会公共文化正在发生“图像转向”的判断。以图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在被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长期压制下似乎又焕发新机。在网络人际传播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主要依靠文字进行,而交往中人们的眼神、动作、表情、姿态、语气等非言语信息却被网络的虚拟性消除,增加了交往中传播障碍和隔阂。这些非言语信息隐含着说话者的情感和态度,往往决定着说话者的真实意图。为弥补网络传播中非言语信息的缺失,人们设计了表情包这种以图像为特征的非言语符号来替代人们的表情、动作和姿态表达和传播人们的情感。因此,通过表情包可以反映和透射出个人和群体的心理状态,从而帮助我们理解、分析、把握社交媒体中的个体与群体行为。 本文主要运用案例分析、网络民族志、话语分析等研究方法,从情感社会学、传播心理学、传播学等视角出发,综合运用拟剧论、符号互动论、互动仪式论等理论作为本文的理论框架,分析社交媒体中表情包的情感表达与传播。具体而言,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从社交媒体中的情感表达与传播谈起,言语表达情感的路径和渠道正在受阻,非言语表达情感成为网民们首选的符号。纵观表情包的发展脉络,它从单纯的情感表达发展到包含复杂情感的多模态话语体系,兼具言语和非言语的特征。从本质上看,表情包作为强势米姆在社交媒体中具有特殊的传播优势,成为社交媒体中情感表达与传播的载体。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从微观社会学和宏观社会学的视角分别论述表情包在日常生活中个体的情感表达与群体互动仪式中群体的情感传播。具体而言,第二章从个体对表情包的普遍日常使用的场景出发,运用符号互动论、媒介情境论等分析人际交往中表情包所呈现的情感的一般规律。文章分析了社交媒体中的表情包具体有哪些情感类型、这些表情包的情感特征是什么。接着深入分析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与互动中情感表达的目的与动机以及个体如何通过表情包来实现情感的表达等问题。第二章揭示了表情包日常生活中的情感表现。是普遍的、一般化的情感逻辑。第三章是从特殊的场景出发,以帝吧出征网络群体事件为研究案例,深入分析群体互动仪式下表情包如何唤起人们的情感以及表情包在情感动员中的机制、策略、目标与结果。揭示了表情包在特殊情境下情感传播的特殊规律。第四章是以宏观的角度从个人和社会两个方面审视表情包情感表达与传播的意义、问题与提升路径。对于个人而言,表情包的情感表达是消极情感的“减压阀”,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但如过度使用或将其符号化消费便会造成表情包的异化,甚至导致个人在言语表达情感能力方面的弱化,过度透支和消费情感也会给交往双方带来“交流的无奈”。对于社会而言,表情包的情感传播是社会情感的晴雨袁,它能够建构社会现实,反映社会问题,调解社会矛盾。而当群体情感极化时,便会产生网络民粹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思潮,不利于社会的团结与稳定。因此,我们应当辩证地看待表情包的情感功能,正确理解表情包的生成语境,并加强公众的情感教育,提高情感素养。 笔者认为,表情包的繁荣发展具有一定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因素。传播科技的不断更新、社交媒体的不断发展已经彻底改变了人们的交往与行为方式。表情包不仅成为人际交往中传情达意的符号工具,让个体拥不再受线下身份、地位、权力、话语权等因素的制约而自由地表达情感,成为较为完整意义上的自我。同时,表情包还成为亚文化群体对抗主流意识形态、反抗霸权、抵抗权威,集体参与社会公共事件的武器和情感力量,甚至影响网络舆情的发展和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