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近10年发表于国内期刊中有关针灸治疗化疗后呕吐的临床文献进行整理、分类研究,对治疗化疗后呕吐的针灸处方中所选用相关腧穴位从腧穴的使用频次、腧穴的归经、腧位的解剖分布、腧穴的属性、不同证型的化疗后呕吐病人不同的辨证取穴等角度分析,挖掘其中的选穴规律,比较得出治疗化疗后呕吐针灸处方中最常运用的腧穴、具有较高运用频率的经脉、辨证选取不同腧穴的处方,并为探寻治疗化疗后呕吐的有效的针灸取穴处方提供参考,借此指导临床,同时提高针灸治疗化疗后呕吐的临床疗效及工作效率。方法:在本课题研究中,我们充分利用所能获取的资源,如文献检索引擎、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各种期刊杂志,同时严格按照本课题的检索策略、文献年限进行相关文献的搜索,检索方式为主题词结合关键词和摘要检索,检索词分为:"化疗后呕吐"、"化疗后恶心呕吐";并"针灸"、"针刺"、"灸"、"温针灸"、"电针"、"火针"、"埋线"、"穴位注射"、"贴敷"、"穴位",收集从2006年1月到2016年11月,公开发表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系统、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等资源数据库中的有关针灸治疗化疗后呕吐的临床研究文献资料,根据纳入标准进行严格的筛选。将符合标准的临床文献全文下载,导入Excel软件中进行系统地整理,对文献中的腧穴使用频次、腧穴归经、腧穴所属部位、腧穴属性、不同证型的针灸处方等方面进行统计,采用频数分析分别处理个体数据和个体间计数资料,从而归纳总结近10年治疗化疗后呕吐针灸处方中腧穴的使用规律。结果: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系统、万方数据资源系统进行计算机搜索,共收集针灸治疗化疗后呕吐相关文献148篇,其中文献重复出现的篇数为2,文献内容为动物实验研究报道的篇数为15,有10篇的文章是关于个案报道的,内容为综述类文章多达17篇,其他类型的文献也有11篇,以上所有文章按排除标准予以剔除。最终纳入本文献研究分析的文献的篇数为93篇。近10年临床上治疗化疗后呕吐针灸处方中常用穴位共计32个,32个腧穴运用的总频次为484次。临床上针灸治疗化疗后呕吐较常用的排名前12位的腧穴依据使用频次的高低依次为为足三里、内关、中脘、公孙、神阙、三阴交、膈俞、合谷、上巨虚、脾俞、关元、气海,其中足三里、内关、中脘、公孙四个腧穴的使用频率均超过百分之五十。近10年临床上治疗化疗后呕吐的针灸处方中所使用的经脉共涉及到9条,其中包括正经有7条、任脉和督脉各1条,常用的经脉前5位主要是任脉(26.03%)、足阳明胃经(22.52%)、手厥阴心包经(17.98%)、足太阴脾经(15.91%)、足太阳膀胱经(11.16%)。临床上针灸治疗化疗后呕吐的过程中,取穴的部位按选用频次的由高到低依次为下肢部(39.67%)、胸腹部(27.69%)、上肢部(21.28%)、腰背部(11.16%)、头部(0.20%)。其中32个常用腧穴中多数腧穴主要集中在下肢部、胸腹部和腰背部。近10年临床上治疗化疗后呕吐的针灸处方中所使用的32个腧穴中,29个腧穴为特定穴,特定穴使用频次为442次,占总腧穴使用频次的91.32%,特定穴使用频次所占百分比不同从高至低依次排列,络穴(17.78%)、八脉交会穴(17.52%)、五输穴(15.95%)、下合穴(13.20%)、八会穴(12.68%)、募穴(11.63%)、背俞穴(7.06%)、交会穴(4.05%)、郄穴(0.13%)。文献中涉及的证型及辨证选穴按照出现的文献篇数的不同从高至低依次为脾胃虚寒证(23篇)、气虚血瘀证(15篇)、胃阴亏虚证(11篇)、肝郁气滞证(7篇)、痰饮停胃证(4篇)、食滞胃肠证(4篇),不同的证型予以不同的配穴对证治疗。结论:课题研究对近10年的针灸治疗化疗后呕吐的临床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发现针灸治疗化疗后呕吐注重辨证施治,化疗后呕吐的患者以脾胃虚寒的证型最为多见,使用以扶正补虚、健脾和中、宽胸理气、降逆止呕为主要功效的经络经穴为主,并可得以下结论:(1)近10年临床中治疗化疗后呕吐的针灸处方的主穴是:足三里、中胺、内关、公孙。(2)近10年临床中治疗化疗后呕吐的针灸处方的取穴规律:循经取穴集中在任脉、足阳明胃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太阴脾经上;取穴规律遵循局部取穴与远端取穴相结合的原则,局部取穴主要取俞募穴,远端取穴重用下肢五输穴。处方中重用特定穴,尤其是五输穴、络穴、八脉交会穴,特定穴配穴以合募配穴,八脉交会穴配穴最为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