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保障性住房的准入是衔接保障型住房建设和保障性住房分配的重要环节,发挥着合理分配社会公共资源的重要作用。我国保障性住房的准入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暴露了现有制度的不足,同时指出了更有针对性的研究方向。深入理解居住权和社会公平的概念,完善准入机制,健全住房保障体系,并最终促进住房制度的完善和成熟,是住房保障实践工作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求。本文综合运用了文献综述研究、专业人士访谈和实地调研的方式,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引出了对居住权的讨论。论文的主体是对准入政策的研究和建议,最后对我国建立住房征信体系的可能性做出了论证和设想。通过对我国城镇住房保障体系的发展及涉及准入环节的国内外研究、政策进行综述。论文首先回溯并评价了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历史以及我国住房保障体系的发展和现状。随后梳理了国内外与住房保障准入相关的研究与政策。通过比较提出了国内准入政策存在的不足和值得借鉴的经验。从人权的角度出发,文中回顾了历史上“居住权”的出现以及我国建国以来立法历程中居住权的“出现”与“消失”,结合我国的现状,解释了“居住权”在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社会的条件下的定位和内涵。在此基础上,从法律的角度明确了保障性住房的住用人对住房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并对我国住房保障惠及人群和保障性住房的定位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本文的核心内容是对准入政策的研究。我国的住房保障覆盖群体极为广泛。这一部分从对住房保障政策中涉及的特殊人群的准入政策的讨论开始,将不同成因造成住房困难的群体区分开;并结合北京、深圳、重庆和哈尔滨的具体准入政策深化到住房保障面向群体和住房保障标准探究,指出准入政策中收入、资产以及住房困难界定的具体问题及可改进之处,提出政策建议。随后,结合我国的住房保障现状就我国开展住房征信体系建设的可能性做出了探讨。由于住房具有普遍性,而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分配都由政府主导,因此依托保障性住房的承诺保证机制开始逐步地通过数据积累和信用记录积累来建立基于住房系统的征信体系是可行的,论文最后就征信体系的建立提出了具体的发展路径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