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泌尿系结石是泌尿外科的常见病,具有发病原因复杂、成石机制不明确、发病率高和易复发等特点,一直深深困扰着临床医师。本研究通过评价目前五种主流大鼠肾草酸钙结石造模方法的成石效果及优缺点,为后续实验打下坚实基础。设计随机对照实验,评价不同剂量的防石汤对大鼠肾草酸钙结石的防治效果以及初步探索其作用机制。方法:研究一:将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分为6组,12只/组,分别为:生理盐水对照组、乙二醇+氯化铵组、乙二醇+氯化铵+葡萄糖酸钙组、乙二醇+草酸铵组、乙二醇+草酸铵+葡萄糖酸钙组和乙二酰胺饲料组。造模结束后分别检测各组大鼠24h尿液中草酸、钙离子等浓度和血清中肌酐等含量,10%福尔马林溶液固定肾脏组织,HE染色石蜡切片,显微镜下观察肾切片内组织结构的破坏程度及草酸钙晶体的形成情况。研究二:将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分为6组,12只/组,分别为:正常饮食组、生理盐水对照组、排石颗粒对照组、低剂量防石汤组、中剂量防石汤组和高剂量防石汤组。采用乙二醇+氯化铵法复制大鼠肾草酸钙结石模型,28d后检测血清中和24h尿液中多项生化指标,10%福尔马林溶液固定肾脏组织,HE染色石蜡切片,显微镜下观察肾切片内组织结构的破坏程度及草酸钙晶体的形成情况。结果:研究一:五个造模组大鼠总体肾脏成石率差异没有显著意义(P>0.05);五个造模组大鼠总体Ⅲ级、Ⅳ级结晶程度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5);五个造模组大鼠总体24h尿液中草酸、钙离子排泄量及血清中肌酐含量差异均具有显著意义(P<0.05);五个造模组大鼠总体24h尿液中镁离子排泄量及血清中钙离子、镁离子含量差异均没有显著意义(P>0.05)。研究二:六组大鼠总体肾脏成石率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5),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较,排石颗粒对照组、低、中、高剂量防石汤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意义(P<0.001),与排石颗粒对照组相比较,中剂量防石汤组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5),低、高剂量防石汤组差异均没有显著意义(P>0.05);六组大鼠总体草酸钙结晶面积比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5),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较,排石颗粒对照组、低、中、高剂量防石汤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意义(P<0.05),与排石颗粒对照组相比较,中、高剂量防石汤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意义(P<0.05),低剂量防石汤组差异没有显著意义(P>0.05);六组大鼠总体24h尿液中草酸、钙离子、枸橼酸、镁离子浓度以及血清中肌酐含量差异均具有显著意义(P<0.05),低、中、高剂量防石汤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较,大鼠24h尿液中草酸、镁离子、枸橼酸浓度以及血清中肌酐含量差异均具有显著意义(P<0.05);六组大鼠总体24h尿液pH值以及血清中钙离子、镁离子含量差异均没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1.五种造模方法均可成功复制大鼠肾草酸钙结石模型,且成石率相当。2.五种造模方法均通过增加大鼠尿液中草酸及钙离子的排泄量以及对肾脏的损伤来促进肾草酸钙结晶的形成,其中乙二醇+氯化铵法成石效果满意,且对大鼠肾脏损伤最小。3.五种造模方法均与尿液中镁离子及血液中钙离子、镁离子含量无关。4.低、中、高剂量防石汤及排石颗粒均能有效防治大鼠肾草酸钙结石,降低大鼠肾脏成石程度,以中剂量防石汤效果最为明显,低剂量防石汤与排石颗粒次之,高剂量防石汤效果最差,可能是由于防石汤浓度过高后对大鼠肾脏产生的损害加重,反而导致治疗效果下降。5.三种剂量防石汤均能提高大鼠尿液中枸橼酸、镁离子浓度,降低尿液中草酸、钙离子浓度及血清中肌酐含量,而与大鼠尿液pH值、尿钙离子、血钙离子、血镁离子关系不大,考虑防石汤可能通过增加大鼠肠道中噬草酸菌群的数量或是增加肠道中噬草酸菌群分解草酸效能的途径发挥疗效,从而减少草酸经肠道吸收入血,降低尿液中草酸的含量,最终达到抑制结石生成的目的,其具体的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