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分三部分完成。第一部分TgN(p53mt-LMP1)/HT小鼠鼻咽黏膜上皮细胞生物学表型与p53信号传导通路特征相关性的动态研究目的:明确TgN (p53mt-LMP1)/HT转基因小鼠鼻咽/鼻腔上皮细胞生物学表型与P53信号传导通路特征相关性。方法:G10代模型鼠按月龄随机分为3组,12、15、18月龄组,每组各12只。每组另设未转基因野生小鼠对照组,每组12只。采用HE染色法和电镜观察不同月龄转基因小鼠鼻腔/鼻咽黏膜病理变化及用免疫组化、Western-blot法检测p53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包括p53、p21、CDK2和cyclinD1)的表达水平。并对各蛋白表达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TgN(p53mt-LMP1)/HT转基因小鼠鼻咽/鼻腔黏膜异型性改变随月龄增加而呈现加重趋势,TgN(p53mt-LMP1)/HT转基因小鼠鼻咽/鼻腔黏膜上皮细胞细胞核、线粒体形态发生改变,对照组无相应改变。各月龄转基因鼠鼻咽/鼻腔p53蛋白表达水平随月龄增长而呈现增加趋势,其中15月、18月龄小鼠鼻咽上皮细胞p53蛋白表达水平高于12月龄小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各月龄转基因鼠p21蛋白表达水平随月龄增长而呈下降趋势,其中15月、18月龄小鼠鼻咽上皮细胞p21蛋白表达水平低于12月龄小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转基因鼠CDK2、cyclinD1表达水平均随月龄增长而呈增加趋势,其中18月龄小鼠鼻咽/鼻腔上皮细胞CDK2蛋白表达水平显高于12月龄组小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月龄转基因小鼠鼻咽/鼻腔黏膜上皮细胞CDK2、cyclinD1、P53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同月龄野生小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对各月龄转基因鼠p53、p21、CDK2及cyclinD1关联性进行分析,发现P21-CDK2、P21-cyclinD1呈负相关(P<0.05); CDK2-cyclinD1呈正相关(P<0.05)。结论:TgN(p53mt-LMP1)/HT转基因小鼠鼻咽/鼻腔黏膜异型性改变随时间增长而加重,可能与P21表达量下降及CDK2、cyclinD1及p53蛋白表达增高有关。第二部分益气解毒方对TgN (p53mt-LMP1)/HT转基因小鼠鼻咽/鼻腔上皮生细胞物学表型及P53信号传导通路的影响方法:模型鼠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modeling group, MG),每天灌胃生理盐水0.2ml]、益气解毒方干预组[(Qi-boosting toxin-resolving intervening group, QG),每天灌胃益气解毒方剂0.2ml]、维A酸阳性对照组[(Tretinoin positive controlling group, TG),每天灌胃维A酸药剂0.2ml];同品系健康野生鼠24只作阴性对照组(Natural group, NG),不另加其他干预因素。各组均用诱癌剂二亚硝基哌嗪(N, N’-dinitrosopiperazine, DNP)进行处理,以100mg/kg体重皮下注射,每周2次,共计28次,共处理14周,但不应用促癌剂佛波醇酯(12-O-tetradecanoylphorbol, TPA)。采用HE染色法和电镜观察不同月龄转基因小鼠鼻腔/鼻咽黏膜病理变化及用免疫组化、Western-blot法检测p53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包括p53、p21、CDK2和cyclinD 1)的表达水平。结果:MG组鼻咽/鼻腔黏膜异型性增生明显,有癌变特征,TG组、NG组、QG组鼻咽/鼻腔黏膜表现轻度增生。MG组细胞膜呈伪足样改变,细胞核形态异常,线粒体形态、结构均发生异常,QG、TG及NG组无上述改变。QG、TG组p21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MG组(P<0.05和P<0.01),而p53、CDK2、cyclinD1蛋白表达量则显著低于MG组(P<0.05或P<0.01)。结论:益气解毒方逆转鼻咽/鼻腔黏膜癌前病变的发展,可能主要通过下调CDK2、cyclinD1蛋白表达水平和增高p21蛋白表达水平而实现。第三部分DNP致TgN(p53mt-LMP1)/HT转基因小鼠多器官肿瘤观察目的:分析鼻咽/鼻腔外其他部位瘤性病变的发生情况及其对益气解毒方干预的反应。方法:将转基因小鼠DNP诱癌试验中出现鼻咽/鼻腔外其他部位瘤样病变的36只动物尸检,取瘤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确定瘤样病变性质,分析其他部位肿瘤的组间差异及其与药物干预效应的相关性。结果:在TgN(p53mt-LMP1)/HT转基因小鼠进行的DNP诱癌试验中,部分动物于靶器官鼻咽/鼻腔之外的肝脏、脾脏、外生殖器等部位也发生了肿瘤,包括肝癌、肺癌、纤维肉瘤等不同类型。其中,MG模型组转基因鼠出现8例肝癌、4例脾肿瘤、6例纤维肉瘤,发生率为62.50%;QG益气解毒方处理组仅见1例肝癌、4例纤维肉瘤,发生率为29.16%;TG阳性对照组则见1例肝癌、5例纤维肉瘤,发生率为33.30%;NG野生型组则仅见3例纤维肉瘤,4例其他肿瘤,发生率为20.80%。结论:在单纯应用DNP诱癌过程中,转基因小鼠TgN(p53mt-LMP1)/HT鼻咽/鼻腔外的其他非靶部位细胞也具有较高的转化活性,但应用益气解毒方进行干预,可以显著降低该类恶性转化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