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畸治疗前后腭皱的形态学改变在口腔法医学同一认定中的研究

来源 :山西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h66226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腭皱型作为法医学标识,在口腔法医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利用模型分析和腭皱数字图像识别系统进行腭皱型形态学的识别检测,并对腭皱型的个体独特性以及正畸治疗前后腭皱的稳定性进行评价,来探索研究腭皱型在口腔法医学个体身份识别中的意义,以及腭皱型在正畸治疗后的变化对其作为同一认定可靠性的影响,同时评价腭皱数字图像识别系统。方法:从山西医科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选择70个正畸病人,制取其正畸治疗前后上颌模型,并在标准条件下拍摄正畸治疗前后上颌腭部图片。通过模型分析,以及腭皱数字图片识别系统对腭皱的形态学变化进行分析,对腭皱进行个体性检测,同时选择10个检查者对正畸治疗前后的样本进行配对,计算每个检查者的平均正确配对率,进行配对t检验。将检查者通过模型分析得出的结果与通过腭皱数字图像识别系统得出的结果进行比较。所有数据人工录入计算机,使用SPSS22.0软件。结果:(1)本实验中腭皱型形态学变化发生率是:远中端的前后向位移(45.7%);远中端的近远中向位移(40%);近中端的前后向位移(32.9%);近中端的近远中向位移(17.1%);长度变化(28.6%);分裂(4.3%);联合(2.9%);方向变化(1.4%);形状变化(1.4%)。(2)腭皱型的个体特异性试验在利用模型分析研究中没有发现任何同一模式,而在利用腭皱数字图像识别系统识别下均达到了100%的正确配对率。(3)治疗后的模型与翻制的复制品的平均正确配对率,与治疗前后的模型的平均正确配对率比较,分别是99.05%和92.19%,前者的正确配对率明显更高。治疗后的腭皱图像与治疗后同一腭皱的2次拍摄图片的平均正确配对率,与治疗前后的腭皱图片平均正确配对率比较,分别是100%和95.67%,同样前者的正确配对率更高。(4)将检查者通过模型分析得出的结果与通过腭皱数字识别系统得出的结果进行配对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此腭皱数字图像识别系统得出的正畸前后腭皱图像的平均正确配对率更高。结论:腭皱型对每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正畸治疗后腭皱的形态学会发生多种多样的变化,其对腭皱型在法医口腔学同一认定产生一定的影响,使同一认定复杂化,但仍可用于法医口腔学的同一认定。应用腭皱数字图像识别系统对于正畸前后腭皱型的同一认定,较通过利用模型的传统识别方法更有优势。
其他文献
分离到1株高产果胶酶菌株,经形态、生理以及生化指标鉴定,确认为枯草杆菌(Bacillus subtilis)并命名为枯草杆菌18.发酵液用90%硫酸铵沉淀,透析后的粗酶经CM-52柱层析,收集酶
目的:探讨在正畸牙移动过程中,大鼠牙周组织中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4,TLR-4)的表达与分布,分析TLR-4与加力时间的关系,了解正畸加力时,牙周组织细胞的功能状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