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对低植被覆盖状态下的沙蒿群落进行野外人工模拟,观测记录沙蒿植被覆盖度分别为0%、5%、10%、15%、20%、25%和30%等7种不同情况下的风蚀物颗粒粒径变化、风沙流结构、风蚀输沙率和风蚀模数等重要土壤风蚀参数,得到不同植被覆盖度对土壤风蚀影响的量化结论。结论如下:1.野外实验所集各不同植被覆盖度和不同高度层风蚀物的平均粒径范围在140-190μm之间,都集中于细沙(100-250μm)粒径组。对不同植被覆盖度的不同高度层中风蚀物粒度构成和各不同粒径组的风蚀输沙量进行分析得出,几乎所有风蚀物的粒径范围分布在50-500gm之间,占到总沙量的99%以上,即主要粒径成分为极细沙(50-100μm)、细沙(100-250μm)和中沙(250-500μm),其中细沙占到70%以上说明了风蚀物以细沙为主的粒度组成。不同植被覆盖度对不同粒径组沙粒输沙量垂向分布形态没有显著影响,极细沙、细沙和中沙3个粒径组的输沙量在垂向上具有相同的分布特征,都符合指数递减规律;粒径越大时由底层向高层输沙量减少的趋势越显著。2.不同植被覆盖度、不同风速条件下输沙率随高度的变化符合典型的指数递减规律,当植被覆盖度小于10%的时候,不同风速下风沙流结构在半对数图上呈直线形式分布,当植被覆盖度大于等于10%的时候,0-6cm高度层内的输沙率大于相应指数规律的数值,表现出偏大型的指数分布规律。3.通过对不同植被覆盖度不同风速下风蚀输沙率的大量观测,运用Wasson的建模思想,建立了低覆盖度沙蒿植被土壤风蚀输沙率模型,模型具体形式如下:模型Ⅰ为:Q=7.47×10-8[exp(-0.00007C-0.0002C2)V0-440]3模型Ⅱ为:Q=7.47×10-8[u-exp(0.0022C+0.0002C2)440]34.通过对不同覆盖度沙蒿植被下土壤风蚀测签的多次长时间观测记录,得到了该实验区的土壤风蚀模数,并绘制了风蚀地表的微地貌变化。当植被覆盖度处于0%-10%之间时,微地貌经过风力侵蚀后的起伏变化与无植被覆盖状态下的情况较为接近;当植被覆盖度处于10%-20%之间时,微地貌变化属于过渡阶段,单个植株的作用开始体现,但是整体作用并不明显;当植被覆盖度处于20%-30%之间时植被整体防护作用较为明显。在本文研究范围内,当沙蒿植被覆盖度为30%时,植被的整体防护效果好,土壤风蚀较轻,建议沙区植被以此覆盖度为保护、恢复与建设的依据,尽量减轻与防治土壤风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