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检测兔症状性脑血管痉挛(CVS)模型脑基底动脉内皮素受体(ETRA/ETRB)和eNOSmRNA的表达及其变化,探讨ETRA、ETRB和eNOS在CVS引发脑血管损伤机制中的作用。
方法:
将双侧颈总动脉结扎2周后存活的28只兔随机分为2大组,即枕大池注生理盐水组(C组,7只)和注自体血组(D组,21只),后者以枕大池注自体血后观察的时间点分为3小组,即枕大池注自体血后4天组(D4组)、7天组(D7组)、4天组(D14组),各7只。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模型,评估神经功能,镜下观测基底动脉痉挛的形态学变化,采用CTA观察基底动脉痉挛程度,运用real time RT-PCR法探察兔基底动脉中ETRA、ETRB和eNOS mRNA表达变化。
结果:
1.神经功能观察:C组神经功能未见明显改变。SAH后兔首次注血后就出现肢体无力等异常症状,第二次注血以后症状又有明显加重。
2.基底动脉痉挛的形态学变化:C组未见明显组织学改变。D4组基底动脉管腔变窄,管壁增厚;血管内膜出现皱褶,内皮细胞向管腔突起,偶尔可见细胞核固缩;内弹力层皱起;平滑肌细胞肥大、扭曲变形。D7组上述病理改变加重。D14组血管管腔狭窄程度较D7组缓解,病变基本恢复,细胞变性坏死少见。
3.基底动脉痉挛程度的变化:3D-CTA可清晰看到C组兔基底动脉和椎动脉分叉;注自体血组在第一次注血后的第4天即可发现兔基底动脉出现显影模糊、管壁凹凸不平、管径狭窄等痉挛表象。
4.ETRA、ETRB和eNOS基因表达的变化:C组兔脑基底动脉可见ETRA、ETRB和eNOS mRNA表达,ETRA mRNA在D4组、D7组、D14组均有升高(与C组比较,P>0.05); ETRB mRNA在D4组即有升高(与C组比较,P<0.05),D7组达到高峰(与C组比较,P<0.01),D7组趋于正常(与C组比较,P>0.05); D4组脑基底eNOS mRNA表达减少(与C组比较,P>0.05),D7组eNOS mRNA的表达减少更为明显(与C组比较,P<0.05),D14组表达恢复至正常水平(与C组比较,P>0.05)。
结论:
本实验建立的兔症状性CVS模型能较满意地模拟临床SAH后脑基底动脉的病理变化,兔脑基底动脉血管壁ETRA、ETRB、eNOS mRNA表达的变化及其演变时程与痉挛血管病理改变程度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