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耳鸣是耳科的常见病、难治病,中医对耳鸣分型存在分歧,疗效差异大,耳鸣的发生机制还需进一步探讨。《内经》对耳鸣的病机及治疗有较多记载。本文旨在通过对《内经》有关耳鸣的条文分析,总结耳鸣相关病机及治疗原则,以提高临床疗效。方法:第一部分为文献研究,通过对《内经》及后世医家注解等资料的研究,总结耳鸣病机及针灸治疗原则。第二部分是临床案例搜集,将《内经》耳鸣理论应用于临床,搜集典型案例,为耳鸣的临床诊疗给予参考。结果:1.从条文分析:五脏中肝、脾、肾与耳鸣发病关系最为密切,以脏腑虚损为主要病机;脾虚、痰湿犯脾致耳鸣;肝胆气郁、肝血虚、肝火上炎等致耳鸣;肾之阴阳虚损、髓海不足生耳鸣。阳气跃动是耳鸣的病机的根本形式。乙木生发、甲木清降是阳气上跃的枢纽;跃动之根在肝肾之精血;中焦气化为阳气升腾提供化源。2.临床案例研究:结合《内经》理论、后世医家及导师临床治疗耳鸣之经验,总结如下(1)从脾论治:脾虚化源不足可选四君子汤、归脾汤为代表方补益气血;脾升清失司可选补中益气汤、益气聪明汤为代表益气升清。脾被痰湿所困则需辨邪气性质及病位,暑湿困脾者可选李氏清暑益气汤;脾胃不和者可选六君子汤以补脾化湿等;胆胃不和者可选温胆汤等和胃利胆;水饮不化者可选苓桂术甘汤、实脾饮等温阳化饮。(2)从肝论治:肝虚者可选四物汤、苁蓉牛膝汤等补血养肝;肝胆湿热者可选龙胆泻肝汤等清利肝胆;肝阳上亢可选用天麻钩藤饮;肝胆气郁者可选柴胡疏肝散等疏理郁滞之气。(3)从肾论治:肾阳虚失封藏则补其肾阳,以金匮肾气丸为代表;肾阴虚髓海乏源则滋养肾阴,以耳聋左慈丸为代表。3.《黄帝内经》提出燔针、缪刺及经络腧穴补泻治疗耳鸣。所述腧穴以阳经、手经腧穴为主,针刺手法以补法为多,给予临床针刺以启发。结论:《黄帝内经》所论耳鸣是脏腑气机失衡所致的阳气跃动于上的结果。肝胆是气机升降的枢纽。肝的疏泄调度正常,有赖于脾肾阴阳气血的充盛。肾为先天之根,内寓元阴元阳,是生命之原动力。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临证结合脉证,调整阴阳气血的平衡状态,是耳鸣的治疗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