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奇女子”吕碧城及其女子教育思想——基于心理史学范式的研究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bi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为了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实现民族的复兴和进步,众多的进步人士坚持不懈的寻求各种救国之道,女子受教育权之衰微,被看作是国力之不兴的重要原因之一。呼吁女子教育的精英人物中不乏杰出女性,吕碧城就是其中之一。吕碧城,作为“近代中国女词人第一”、中国新式教育家、现代女权运动的先驱,在诗词界得到的关注比较多,然而其倡办女学、提倡女子教育、倡导女权等思想在教育学界却鲜少有闻。  本文欲以清末民初时期生活在男权社会中的女性——吕碧城及其女子教育思想为关注点,运用心理史学的研究范式对其个人的成长史及其在天津创办北洋女子公学的史实进行剖析,并对其女子教育思想进行归纳总结,进而对清末民初女子教育情况进行分析,以加深对当时女子教育的理解。同时,在教育史研究中尝试运用心理史学范式,努力从方法论角度进行一定的创新。吕碧城创办了北洋女子公学,并且首任校长,任职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教育举措,并从理论角度进行了总结,多次在《大公报》等刊物上发表关于对当时女子教育的观点,而这与吕碧城本人的童年机遇以及独有的人格特征、行为表征方式等是分不开的。从心理史学的角度对此进行分析,可以一定程度上对历史人物进行还原,更加贴近一位女性教育家的生平和思想,同时,对当时的女子教育思想进行梳理、提炼和反思,可以为当下的性别教育等问题提供一定的借鉴。
其他文献
学位
平等是指主体间在进行利益权衡与分配时所依据的同等情况同等对待,不同情况区别对待的规范。平等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平等教育旨在引导个体形成一种相对健全、合理的平
学生学业成败历来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解释学业成败的视角也多种多样。本文选择教师标签这一校内因素作为分析点,通过“教师标签”概念的建构,对教师标签的生成、表现及作用过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