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BiFeO3(BFO)是为数不多的在室温下同时具有铁电、压电、铁磁性能的多铁性材料之一。凭借良好的电学性能和无铅环保的优势,BiFeO3-基薄膜材料在未来的集成压电系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尽管BiFeO3薄膜具有很多不可比拟的优势,但其漏电流过大一直是制约其发展的一个瓶颈,尤其是用化学溶液法制备的BiFeO3薄膜漏电问题更为严重。但从制备方法的可行性来看,化学溶液法又是将来最有希望能够实现大规模生产的唯一方法。此外,BiFeO3薄膜目前的制备温度普遍在500600℃之间,较高的沉积温度不仅使BiFeO3的漏电问题更加严重,同时也使BiFeO3薄膜与未来大规模集成电路系统的兼容成为问题。如何使用化学溶液法制备BiFeO3-基薄膜,同时又能通过其他可行的方法来降低制备温度,抑制漏电已经成为当前铁电、压电领域工作人员研究的重点和热点。本论文着重通过适当降低BiFe0.95Mn0.05O3(BFMO)薄膜的单层厚度来提高其晶化程度,进而改善其电学性能,达到降低制备温度的目的,同时还深入研究了层厚对BFMO薄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本论文制备了不同Bi过量的BiFe0.97Mn0.03O3(BFMO)薄膜,并系统研究了Bi过量对温度的依赖关系以及不同Bi过量对不同退火温度下的BFMO薄膜铁电及漏电性能的影响,为解决BiFeO3-基薄膜的漏电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本论文在ITO/玻璃衬底上,通过控制BiFe0.95Mn0.05O3前驱体溶液的浓度,采用溶胶-凝胶法结合层层退火工艺,制备了单层厚度分别为42、31、25、20nm的BiFe0.95Mn0.05O3薄膜。结果发现,降低BiFe0.95Mn0.05O3薄膜的单层厚度(从42nm/l降到25nm/l)有助于提高BFMO提高薄膜的铁电性能,但也不能无止境的降低,当层厚超过某一极限值(25nm/l)时,继续降低层厚就会带来负面效应。在一定条件下存在一个最佳的单层厚度值,当层厚大于该最佳值时,降低层厚正面效应起主导主用,BFMO薄膜的铁电性能逐渐变好,达到最佳层厚值时BFMO薄膜的综合性能最好。当层厚小于该最佳值,继续降低单层厚度,此时负面效应起主导作用,BFMO薄膜的电学性能又开始衰退。在本论文的实验中,最佳的单层厚度值是25nm/l。在单层厚度为25nm/l的BFMO薄膜中观察到了典型的柱状结构,剩余极化值较大,并且剩余极化值不随退火温度的升高而明显变大。更重要的是,对于一个给定的剩余极化值,25nm/l的BFMO薄膜的所需要的退火温度比42、31、20nm/l的BFMO薄膜得到相同大小的剩余极化值所需要的退火温度要低4564℃,特别是在575℃以下,这种差异更为明显。该结果说明,单层厚度过厚或过薄都不利于晶体生长,只有适当的单层厚度才有助于提高BFMO薄膜的电学性能,同时有利于降低其制备温度。本论文ITO/玻璃衬底上,采用溶胶-凝胶法结合层层退火工艺,制备了Bi过量分别为0%、5%、10%、15%、20%的BiFe0.97Mn0.03O3薄膜,并系统研究了低温制备时不同Bi过量在不同温度下对BFMO薄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00℃以下制备BFMO薄膜时Bi并不挥发,即使有挥发也是少量的挥发,此时并不需要加过量的Bi来补充。在低温制备时,过量的Bi由于难以挥发通常会存在于晶界处,当晶界容纳不下时会以富Bi相(Bi2O3)的形式析出在BFMO薄膜的表面,使漏电流增大。根据退火温度的不同,所需过量Bi的最佳值也不同。温度越低,晶化程度越低,晶粒越小,晶界较多,能够容纳的过量Bi也就越多;相反,温度越高,晶体的晶化程度也越高,晶界减少,对过量Bi的容纳程度也相应变小。所以,适量的添加过量Bi对晶体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过多的过量Bi不仅会阻碍晶界的移动,而且会使漏电流增大,对BFMO薄膜的铁电和漏电性能产生负面影响。综上所述,本论文通过对BFMO薄膜层厚以及Bi过量的控制,能够有效降低BFMO薄膜的漏电流和制备温度,这将使BFMO薄膜在未来大规模集成电路系统中的应用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