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下游非条约口岸城市教育近代化研究——以常州为中心

来源 :中南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hoebe_10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剧变,常州也在这一背景下逐渐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作为一个非条约口岸城市,常州社会的近代化主要是依靠自身内部因素的推动而不断向前发展的。本文以常州教育近代化为中心,希望通过对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11年辛亥革命前,常州教育的发展历程和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的深入考察与分析,探讨这一时期常州教育近代化的内容,发生的动因和特征,揭示其发展规律,从而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以常州为代表的非条约口岸城市近代化过程的客观实际,为中国教育近代化乃至社会近代化研究提供参考。全文共六部分,各部分主要内容如下:   绪论部分主要阐述本文研究的对象和意义、相关概念的界定和国内外研究动态,并指出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常州教育近代化的前提和基础”。常州历来有崇文重教的传统,不仅建立了完备的传统教育体系,而且还培养了大批人才,形成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同时,常州地区倡导经世之学,且代代相传。因此,这些传统资源潜在地影响着常州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变的过程,成为了常州教育近代化的前提和基础。   第二章“常州教育近代化启动的社会背景”。主要包括鸦片战争后常州社会经济的变化和传统教育的衰落两个方面。主要探讨常州教育近代化发生的时代背景和各种主客观条件,从而理解常州教育近代化与社会主体近代化的关系。鸦片战争后常州社会经济的变化为常州教育近代化的启动提供了物质条件和推动力,而常州传统教育的衰落和文人风气的变化则为常州教育近代化提供了文化氛围。   第三章“常州教育近代化启动的过程和特点”。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的危机日益严重。在教育救国思想的驱使下,常州地方进步士绅大力兴办新式教育,常州教育近代化启动。常州教育近代化是近代民族危机、晚清教育改革、西方基督教会、常州地方士绅和近代留学教育等共同影响下发展起来的。这些内容成为了常州教育近代化启动过程的显著特点。   第四章“常州教育近代性因素的初步发展”。教育的近代性是通过教育具体形态的变迁体现出来的。常州近代教育制度的开始实施、近代学校体系的初步形成、近代教育内容的不断增长和近代教育理念的开始传播,都反映了这一时期常州教育中传统性的减弱和近代性因素的增长状况,说明这一时期常州教育的近代性已经初步形成。   结语部分总结全文,主要对常州教育近代化的特点、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等进行总结,并对这一时期常州教育近代化进程进行客观评价。
其他文献
结合中日西三方历史资料我们发现,其对“南京大屠杀”前后事态之观感存在很多冲突,尤其是引起当时乃至后世最大争议的“南京大屠杀”事件。三方之间观感差异共同构成那段历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