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成长小说及其文化特性研究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fang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长,是人类和文学永恒的一大主题,数百年来在世界各国文学中被孜孜书写。“成长小说”这一文学类型起源于18至19世纪的德语文学,德语中以Bildungsroman一词作为此类文学的通称。由于这一文类本身的发展带来了对自身原有框架、局限性乃至体裁的突破,导致国内外学界迄今并未对成长小说达成统一定义,只有相对公认度较高、被引率较高的界定。一般来说,成长小说描述的是年轻的主人公在与社会的矛盾冲突之中,发展自己与生俱来的素质,形成具有个性的人格的过程。在主人公的成长经历中,个体同他身边的人文环境相互摩擦的过程,也就是其发现自我,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内在精神与个性的过程。主人公往往是寄托了作者理想的人或是某一社会阶层的代表,作者通过他来阐述人的理想与使命,主人公的一切发展都依照着这一理想。并且,这种自我发展理想并不完全由作者设定,它也反映出时代与社会的思想动向。在这一意义上,成长小说在表现时代思维和意志的同时,又揭示出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张力,如实展现了人与社会的进展情况。成长小说不仅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具有悠久的创作传统。历史与文化上的差异让不同国别、民族、性别的成长在文本中呈现出斑斓的状貌。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起,成长小说研究逐渐成为文学研究界的热点课题之一,除了德语文学圈之外,英、法、美等国家也在梳理本国的成长小说系谱,构建起成长小说相关理论体系。“成长小说”(Bildungsroman)在狭义上的定义指的是德国17-18世纪的教育小说,其广义上的定义则属于现代小说重要的亚文类,各个国家和各语种的文学中均存在此类小说。并且,随着时代的变迁,“成长小说”这一概念也在不断发展、嬗变、其外延与内涵有不断增殖的趋势。成长小说不仅在内容上关注新时代的问题,形式上也打破了经典的叙事模式。本研究旨在对日本成长小说进行艺术和文化批评,始于对以下问题的思考:日本近现代文学中是否存在成长小说?如若是,那将如何解释诸如《青年》、《暗夜行路》等文本中,主人公未能成功在社会中找到一席之地的结局?《三四郎》、《伸子》等文本的主人公为何到最后仍处于彷徨迷茫之中,未能确立清晰的人生方向?法西斯主义统治时期下产生的《路旁之石》等文本传达出的人格理想,究竟是否能被视作是顺利融入了社会?要解答这些问题,就势必要考察西欧经典成长小说和日本成长小说之间的联系与差异。同时,这一考察进一步引发了对其他问题的思考:日本成长小说的流变是否也在演绎着成长小说从经典向现代过渡的趋势?如若是,其流变的社会历史语境是什么?相比西方成长小说,主人公的成长历程揭示出了何种独特的文化内涵?基于对上述问题的思考,本论文以明治末期至20世纪70年代末的日本成长小说为研究对象,以时代史和文学史为言说理路,参照成长小说相关理论,评述、分析了若干部作品,并选取了7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细致解读。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揭示日本成长小说的文化特性。迄今为止,关于日本成长小说尚未出现系统性的研究论著。一方面是因为成长小说研究是一个需要学术积淀的领域,此前的研究工作集中在德、英、法、美等西方先进国家的成长小说上,近年来才开始聚焦于东方的和一些边缘化主体的成长。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界对日本成长小说的范畴难以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围绕这一观点产生的争议大多源于对德、英式成长小说叙事结构的过分拘泥。事实上,殚精竭虑地探究并严苛限定成长小说的“模式”无异于画地自限,不仅否认了“成长”在各个历史时期注定发生变貌的客观事实,也让一个不断推陈出新、充满活力的研究领域步入僵化。明确这一问题的立场,是本研究得以开展的大前提。本论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大部分组成。绪论阐述了“成长小说”的文学渊源及其诞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概述文学评论界对成长小说的历史界定,以及国内外研究状况,点出成长小说的“广义/狭义”之分与“经典/现代”之别。之后,在阐释了“Bildung”这一成长小说核心理念的基础上,厘清日本成长小说的范畴,并梳理了目前的国内外研究成果,为具体研究做好基础工作。正文部分共分四章。本论文将日本成长小说由个体的“点”到总体的“线”的发展演进过程划分为三大时期,各个历史时期的日本成长小说凝结着不同时代的知识分子对自身成长的认识和反思。在一代代作家笔下逐渐羽翼丰满的日本成长小说,体现出日益丰富的思想内涵与别具一格的美学特征。针对每一历史时期的文本生成语境的阐述和文本解读构成了前三章。第五章透析日本成长小说与众不同的文化特性。从明治时代开始直至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的近现代史始终处于东西方文明、文化的碰撞、冲突与逐步融合的进程中。故而在世界成长小说体系中,日本成长小说无疑具有独一无二的色彩。第一章是“对‘立身出世’的追求与反思——明治中后期(1879-1911)的日本成长小说”。本章阐明日本成长小说的源起,论述由政治小说发展而来的日本成长小说自诞生之初就具有质疑与妥协并存的两面性。明治期成长小说中的“自我”经历了从向往“立身出世”到对这种自我教育观产生思辨与质疑的变化过程,从而达到对自身内在的认知深化。但是,主人公即使发现了“自我”,也很难在社会中确立为集体所认可的身份。该时期的作品以夏目漱石的《三四郎》和森鸥外的《青年》为代表,刻画出如“迷羊”一般的青年知识分子主人公对理性的生活方式的孜孜追求,以及由此引发的烦闷彷徨。在社会转型期中,成长主人公作为接受新式教育、自我意识初觉醒的青年学子,面临的是个人理想与近代日本社会的政治规约之间的矛盾。第二章是“对‘教养主义’的呼应——大正-昭和初期(1912-1930)的日本成长小说”。在政治经济相对繁荣稳定的大正时期,大正教养主义、生命主义、理想主义等以人为本的新思潮百花齐放,个人主义思想在哲学和文学领域蓬勃生长。成长小说与重视人格培养、追求精神自由的教养主义思潮发生着密切互动,成长的目标不再局限于通过艰苦奋斗实现自我价值、获得社会地位,更在于通过阅读、自省来塑造具有独立人格的自我,完成超脱世俗的精神蜕变。《暗夜行路》被认为是尤为体现日本式成长风貌的作品。与明治时期相比,大正时期的成长小说主人公身份不再局限于“学历精英”。并且,在教养主义影响下,“内倾性”特质增加、社会性有所下降。此外,以性来感知和确立自我的比重上升。同时,早期女性成长小说如《伸子》、《放浪记》亦于该时期出现。第三章是“从停滞、变异到复兴——昭和时期(1931-1980)的日本成长小说”。具有理想主义、人道主义特质的成长小说在二战前的法西斯政体下进入了创作停滞期。在这一“无我的时代”,一代人的主体性成长实际上均告夭折。因此,以《路旁之石》为代表的二战前的成长小说研究不能辄止于文本表层的分析,而要透过文本的叙事伦理,挖掘到政权高压、公共伦理教育和民族精神文化是如何潜在操纵着作家的思想精神。二战后,将个体成长与近代历史变迁交织书写的成长小说鸿篇如《青春之门》等才得以陆续出现。并且,整个昭和时期教养主义的衰退,使得成长小说中的观念性色彩日益减弱。第四章是“日本成长小说的文化特性”。成长小说不仅凝聚了同时代的人格教育理念,亦包含该国家/民族的文化表征。第一,日本成长小说中同样存在西方成长小说中的觉醒/困惑,天真/经验等二元对立,但是,日本知识分子的自我由于长期遭到社会政治与伦理因袭的高压,使得主人公的成长中最鲜明的一组张力是对社会生活的“融入/疏离”。第二,成长书写偏重情绪表达多于理性思考,并且由于宗教根底较西方淡薄,日本成长小说关注的更多是此岸的、务实的生活方式。第三,相当一部分主人公是年龄偏大的精神贵族,倾向于支持“内倾”的自我教育模式。第四,由于人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政治规约,日本成长小说中的社会批判性与公共性相比西方成长小说明显稀薄。结语回顾了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提炼出创新点和结论。首先,成长小说并非某一国家在某一时期的特殊文类,而是具有普遍性,日本近现代史上几乎每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期都会催生出成长小说。并且,成长小说所表达的思想内涵也会随现代化进程相应改变。本论文描述了日本成长小说流变的社会文化背景,认为日本文学的书写传统、近代自我的形成、“立身出世主义”和“教养主义”的兴盛衰落、军国主义统治等语境改变了小说的价值追求和主人公的成长路径。基于文本细读,本研究进一步揭示出日本成长小说不同于西方成长小说的艺术特色与文化内涵,认为小说中遵循着主从伦理的近代自我、内省与亲近孤独的气质、务实的民族性格与求真的文学传统等相结合,构建起独特的日本成长小说诗学。
其他文献
建筑工程公共卫生安全保障具有自身显著特点和更高要求,建筑工程公共卫生安全法律规制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防范并化解潜在的风险,减少可能发生的不必要的损失,保障施工人员安全权和健康权,有助于推动健康中国建设进程。目前建筑工程公共卫生安全虽然受到重视,也采取了相应的法律规则措施,但依然存在不足,其成因是多方面的,有必要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增强防范意识;注重工地的日常管理工作,提高防控能力;建立并落实管理
<正> 中国教育,历经了十年的反思、摸索、借鉴和讨论,基本上已度过了“新生”前的“阵痛”,在观念上出现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嬗变,并导致学校教育实践中林林总总的新貌。其中,教学观的嬗变及其对教学活动的影响尤为醒人。
期刊
薄壁空心高墩适用于多种复杂地势,且具有相当的柔性,可较好应对上部结构变形。与此同时,其空心结构可极大减少工程用料和自身重量,在高墩桥梁中应用广泛。运用ANSYS软件建立墩身空间梁单元模型,同时考虑温度效应影响,分析薄壁空心高墩几何非线性特性的考虑与否所导致墩顶位移及墩底弯矩变化情况。研究结果为薄壁空心高墩在设计过程中的结构安全控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可供同型桥梁参考借鉴。
<正>到了晚上,傅小丽(化名)和丈夫坐在客厅,各自攥着手机,闷头刷微信。他们并没有意识到,沉溺于虚拟世界的沟通会让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变得疏远。"你在家的时间都花在手机上了,不好好看管孩子,怎么做好榜样?"傅小丽的父亲傅健青(化名)不能忍受。
期刊
在国际上影响广泛的英国爱丁堡国际戏剧节、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和德国柏林戏剧节都始于二战结束后,旨在通过戏剧治愈人们的战后精神创伤。三大戏剧节不仅对其所在国家的现代戏剧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树立了“文化强国”的形象。得益于三大戏剧节的国际知名度和良好的品牌效应,每年戏剧节举办之时,从世界各地赶来的大量戏剧爱好者为当地居民带来了十分可观的经济收入。三大戏剧节的筹备运营过程既有普适于各种演艺策划的共
高校独立学院课外学分制不仅是高校精神文化建设和教学实践建设的重要机制,也是提高大学生精神健康、培养道德品行、塑造独立人格、拓宽学业道路、提升全面素质的重要方式。为了使学生的活动起到教育引导学生的实际作用,改善校园环境,我们需要密切结合各个年级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从实际出发,切实开展有意义的学生活动,即构建基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学生课外活动体系。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精准诊疗的发展,磁珠法核酸提取技术作为一种简单、快速、可靠、可自动化的核酸提取方法越来越受瞩目。磁珠法核酸提取的关键材料纳米磁珠的性能对后续研究结果具有直接影响,本文介绍了纳米磁珠的种类和性能影响因素,介绍了磁珠法核酸提取的原理和优势,总结了纳米磁珠的制备方法以及性能和质量的评价方法,提出了未来磁珠研制和性能研究的方向。
随着科技的持续发展与不断创新,人力资本对科技创新型企业来说越来越重要,甚至其重要性超过财务资本,成为对企业命运有重大影响的一类资源。对科技创新型企业来说,如何维持创始人控制权,保证其人力资本的有效发挥成了一项重要议题。股权融资是企业获得资金的重要渠道,但股权融资必定会使企业创始人股东的话语权变小,不利于创始人人力资本的稳定。双重股权结构通过设置特别表决权,让持有少量股权的创始人拥有企业大部分的表决
在现代素质教育发展过程中,学前教育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高等院校在进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时,对其美术课程教学进行科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教育人员需要对其进行深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