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而言,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在校生,英语的学习和使用往往更多的是对一套语言符号系统的全面掌握,语态、时态等语法加上成千上万的单词。如果学生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兴趣和极强的学习动机,就会使得学习的过程对教师和学生而言都很难顺利进行。为了更有效的实施英语课堂教学,有人认为我们需要在可操作的层面尽可能多的挖掘语言符号背后的文化内涵,因为目标语言和本族语言代表的两种文化中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差异往往会令人产生好奇继而通过对比去学习的动机。据很多专业人士的分析,不涉及跨文化内容的学习忽略了语言与社会、语言与文化、语言与风格、语言与交际、语言与语境的关系,这样的英语学习只是从语言到语言或为应试而应试,沿袭着一种微观学习方式和呆板的学习方法;而语言是活生生的,语言存在于社会,语言是为了交际而用的。因此,必须树立宏观的学习理念,掌握灵活有效的学习方法,既聚焦于语言,又要开阔视野,注意到与语言有关的其他方面,建立新的学习模式。本研究试图在相关理论指导下从跨文化视角出发开展英语教学,研究选取青岛艺术学校09级两个平行班共65名学生和四位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课堂观察、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等研究方法。通过整理问卷和访谈结果及数据,笔者了解了目前职业学校广泛使用的英语教材中对跨文化内容的涉及程度和在校生目前对文化相关内容的了解程度并指出文化内容渗透的不足;另外通过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揭示高中英语课堂引入跨文化内容教学对学习者语言习得和课堂教学水平的影响,期望能够鼓励教师将文化相关内容引入课堂,以期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二语习得。在对数据进行了调查分析之后,笔者有了如下发现:(1)有关文化的内容在职校目前使用的英语教材中仅占很小一部分;学生的相关知识比较匮乏;(2)受到英语国家经由电影歌曲以及网络等媒体传递的文化影响,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异域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3)试验班的教学中引入了文化相关内容而控制班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通过对两个班级教学过程和学生对知识接受程度的对比,笔者发现文化内容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文化内容的教学应当辅助以相应的教学方式,这样在促进教学方面会产生更加明显的效果。基于上述调查结果,笔者针对提高职业学校英语课堂教学提出如下建议:(1)教师应当建立“学习者为中心”的观念,改变教学过程中的传统角色,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更加灵活,适度的听取学生的想法和建议;(2)沿袭分组学习的传统做法,在涉及文化内容的教学中更加深入的发掘其合作共进的优势,最大程度上发挥学生间合作学习的潜力;(3)将课堂的教学和课余的作业进行有机的结合,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由于感兴趣而产生的学习研究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