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我评价能力对于幼儿的自我认知能力和社会性发展而言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结构游戏以其可操作性、融合性等固有的游戏特点,引发大班幼儿与游戏材料、场景、同伴及教师之间产生互动和交流,进而为幼儿表达、表现和自我评价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伴随大班幼儿参与结构游戏的主观能动性日益增强,其自我认知和语言表达表现能力的不断发展,幼儿在结构游戏情境中的自我评价行为在潜移默化的发生变化、获得提升。因此,了解大班幼儿在结构游戏中自我评价行为的特征,获知教师如何介入和完善幼儿自我评价的策略及方法,是一个值得思考和探究的重要课题。本研究基于已有的相关文献资料,结合非参与式事件抽样观察法以及访谈法,选取了上海市Z幼儿园大班年龄段幼儿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了大班幼儿在结构游戏中自我评价的特征及产生影响的若干方面,并通过案例分析梳理了幼儿自我评价的典型表现以及教师在结构游戏中引导幼儿发展自我评价能力的相关策略和方法,以推动幼儿提升自我评价能力,获得社会性的长远发展。研究结果表明:大班幼儿主要凭借内在依据来进行自我评价,通常表现为自身生活经验、兴趣和对活动的认知等,使用多种材料且参与合作游戏的幼儿更多通过内在依据来自我评价。大班幼儿主要以个人情绪、动机、态度及努力程度等内因来归因和评价。参与合作游戏的幼儿更倾向于凭借内因来评价自己的搭建行为和作品。大班幼儿能够结合不同的标准来进行自我评价,他们受他人评价的影响略大于对自我的检验和社会性比较,教师影响比同伴影响更大。在结构游戏中,伴随大班幼儿自我认知水平、社会情绪的发展,其自我评价语言整体较详实、清晰,评价行为趋于客观和具体。在结构游戏的不同阶段,教师可为幼儿创设丰富适切的物质环境、提供适时有效的介入指导、开展多元全面的分享交流,以增强幼儿自我评价的兴趣和动力,提升幼儿的评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