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未来我国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要素驱动转向更多依靠技术进步和创新驱动,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是提升我国未来劳动力的人力资本素质,而提高未来劳动力人力资本素质的重点在农村,难点在贫困农村。人力资本的形成和发展是长期持续累积的过程,把握不同年龄段儿童大脑发育规律及特点对促进人力资本素质提高有重要意义。研究证明个体生命的第一个1000天经历了大脑快速发育,突触修剪和髓鞘形成等过程,是大脑可塑性最强的时期,0-3岁阶段集中了大脑功能发育的最佳发展期,而大脑发育最主要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儿童早期认知发展。促进儿童早期认知发展不仅对个人的学业发展、成年后的职场表现和收入有积极意义,而且会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和国家竞争力。发展中国家儿童早期认知发展滞后状况给升人力资本素质带来严峻挑战。根据《柳叶刀》发展中国家儿童早期发展系列报告,大约2亿5岁以下儿童的认知能力发育滞后,未能发挥他们潜能。我国贫困农村地区儿童早期认知发展也存在严重的问题:之前的研究发现农村地区21%6-12个月儿童认知能力发育滞后于同年龄段“正常”儿童,有39.7%的0-3岁儿童认知能力发育滞后。不同认知发展理论均提到儿童同伴交往与认知发展的密切关系。儿童3岁前已经出现同伴交往,但现有的关于儿童早期发展与同伴交往关系的研究多为理论探讨或案例分析,基于大规模一手数据的实证研究较少,即使有也且仅在发达国家有相关研究。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针对中国贫困农村地区,关于0-3岁儿童早期发展与同伴交往关系研究的证据有待补充。本研究使用陕西省贫困农村地区1214名0-3岁农村儿童的一手横截面跟踪数据分别分析了儿童早期认知发展与同伴交往的现状以及二者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地区儿童早期认知发展6-12月期间与城市差距不大,农村儿童认知发展平均数为96.6分(城市儿童100分),认知能力发育滞后的比例为14%。但随着年龄增长,农村儿童认知能力发育滞后的比例大幅增加。24-30个月月龄的农村儿童的认知发展平均数为81分,认知能力发育滞后的比例为49%。总体来看6-12个月和24-30个月的儿童,各有20%的样本儿童不存在同伴交往,且在这两个阶段的儿童交往同伴数量平均为2个。同伴交往是儿童社会化的基础,同伴交往对于2岁以上的儿童意义重大。但是研究表明在陕西农村地区,2岁以后存在同伴交往的儿童比例与1岁前存在同伴交往的儿童比例同样低,没有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儿童认知发展与是否存在同伴交往显著相关,存在同伴交往的儿童早期认知发展水平更高。对于陕西农村6-12个月和24-30个月的儿童,儿童认知发展分数与是否存在同伴交往均显著相关,存在同伴交往的儿童早期认知发展水平更高。相对于6-12个月的儿童,对于24-30个月的儿童,儿童认知发展与是否存在同伴交往的关系更为密切,在儿童2岁以后没有同伴交往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更大。在儿童6-12月时,存在同伴交往的儿童认知能力发展得分比不存在同伴交往的儿童高3.6分,而在儿童24-30月时,存在同伴交往的儿童认知能力发展得分比不存在同伴交往的儿童高6.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