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城市公共场所作为经济文化的主要载体承担着越来越多的商业活动,娱乐活动,文化活动,交通运输活动,体育活动,宗教活动等,每一次活动都伴随着大量的人群聚集。近年来,公共场所的人群聚集事故频繁发生,聚集人群的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大型城市公共场所人群聚集风险是指在公共场所这一复杂系统中,与人群聚集状态及运动状态有关的风险。主要包括因人群过度聚集产生的拥挤踩踏事故风险以及因聚集人群的特性在灾难事故的紧急疏散过程中次生的风险。
研究人群聚集风险,除了包括典型的人群拥挤踩踏事故外,还包括在灾难事件的疏散过程中,由于人群自身的特性(包括心理及行为特性、运动特性等)导致疏散时间延迟而导致的事故风险。人群聚集事故可以单独发生,也可以作为火灾、爆炸、毒气泄漏等事故灾难的次生灾难发生。由此可以看出,人群聚集风险不仅与人群的心理行为有关,而且与人群的运动特性有关,本研究在传统风险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人群心理及行为理论、人群动力学理论,研究聚集人群风险,首次提出人群聚集综合风险理论。人群聚集风险事故具有双重演变机制,其发生和发展过程既有确定性的一面,又有不确定性的一面。本论文在对大型公共场所内人群聚集风险的发生机理、演变机制、事故后果等问题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寻找出其内在规律,提出预防事故的有效措施。
文章首先提出了人群聚集风险理论,对其构成部分进行了阐释。对聚集人群心理及行为中的恐慌情绪及骚乱行为进行了重点研究;对导致上述心理和行为原因进行剖析。对人群动力学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进行了阐述;对传统风险理论及方法在人群聚集风险理论中的应用进行了描述。
对疏散过程中常见的现象进行分析,并采用定量计算及计算机模拟的方法研究可能导致的风险及风险产生的原因。在对通道堵塞现象及其恢复过程的研究中,提出了基于人群动力学特征的密度一人流通过率函数,以该函数为基础,把人流通过率作为变量来研究处于堵塞状态通道的恢复机制;得出了堵塞通道的恢复与人群的初始密度,堵塞持续时间密切相关的结论,提出了人群管理中的人群密度阙值。在疏散通道中的相向流现象研究中,以相向流比率为变量,研究其对最大人流通过率、行走速度和的影响。得出了人流比率相差较大时,对最大人流通过率和行走速度的影响非常显著,随着人流比率之间的差别减小,这种影响逐渐减弱的结论;并对最容易发生堵塞的情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用于确定单一出口建筑疏散能力和疏散过程中人群密集状态的离散时间疏散模型(DTEM),模型中考虑了人群密度对出口疏散能力的影响,根据人群疏散轨迹把疏散过程分为L型和C型。对相同的出口宽度下,不同疏散类型之间的疏散结果进行对比;对不同出口下的疏散能力进行研究。模型得出的结果与Simulex模拟得出的结果近似。在对以往事故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反应人群拥挤踩踏事故的发生机制PMCDT模型;提出了受力时间及致死阙值之间的函数关系;建立起事故现场中的人群密度分布函数;建立了平坦地面及台阶上发生拥挤事故的受力模型;并针对具体场景对事故持续时间、伤亡范围及伤亡后果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由此得出事故后果的定量模型。研究发现,拥挤型事故中事故的伤亡后果主要由场所特征及人群密集程度确定,事故持续时间对其影响并不占主导作用。
以城市公共场所中最常见的火灾事故为幕景,研究某大型超市火灾疏散过程中的人群聚集风险。采用事件树技术确定出不同火灾幕景的发生概率,用CFAST软件对不同幕景下的ASET进行确定,分别采用计算机模拟方法和人群动力学试验方法对不同幕景下的RSET进行确定,对不同幕景下的伤亡风险进行确定。对不同方法得出的RSET值进行对比,并对其差别进行原因分析。以疏散人数、疏散准备时间和出口宽度为变量,研究它们与疏散过程中出现的人群过度拥挤现象之间的关系;研究不同疏散人数下在疏散通道中适当设置障碍与疏散时间的关系。
采用SSM(Soft System Mythology)方法,以事故发生过程中不同角色的心理学为出发点,从管理、设计角度对近年来事故后果最严重的密云人群拥挤踩踏事故进行分析,寻找出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采用计算机模拟手段对人群聚集过程进行模拟;同时采用改进的群集理论对人群聚集过程进行研究,两种方法的结果均可以对聚集时间进行确定并与现实情况相符合;人群聚集过程及灾难发生过程非常迅速,加强对关键位置的管理可以有效地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