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户是农村社会的基本细胞,农户经济实质上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组织制度。相对于其他组织形式,农户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具有较为显著的特征。作为建设新农村最重要的微观主体,农户的经济行为必然会对农村经济社会的未来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兼业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概念,是指农户将原先投入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劳动力等要素转移到非农活动中的行为,同时兼业又可以被看作是没有伴随人口地域变动的职业转换。在苏州农村,农户涉足非农活动由来已久,可追溯到明、清或更早时期。一直以来,苏州农户以小规模耕地为依托,在家从事非农活动或外出亦工亦商的现象都相当普遍。甚至是在人民公社年代,农户从事家庭手工业或在社队企业务工的活动也未停止过。就目前情况来看,在苏州农村已经出现明显的兼业深化倾向,并对当地农村社会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研究农户兼业发生的原因、影响因素、及未来发展趋势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农户的兼业行为为研究对象,运用家庭生产理论、农业经营学等相关理论,通过对苏州地区农村住户兼业行为发生及演变的历史考察,探讨农户兼业的本质及一般规律;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运用计量及统计分析等方法探讨兼业行为的决定因素,及其对农户收入、乡-城迁移意愿等方面的影响。本文的结构及要点如下:首先,在导论部分阐明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本文以苏州地区的农村住户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的目标是,通过对农户兼业行为的一般性分析以及苏州地区的实证研究,探讨经济发达地区农户兼业及兼业深化的现状及其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或参考;研究方法上包括纵向的历史和趋势分析,以及横向的截面和比较研究。其次,在文章的第二章介绍了农户兼业的相关理论,包括农户经济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家庭生产理论。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及对苏州农户兼业行为的实证研究,本文尝试构建了关于农户兼业的分析模型。第三,探讨苏州农户兼业的历史变迁,包括文章的第三章。分析在不同历史时期:唐代、明清,及近代以来苏州农户非农兼业的形成、特点及其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第四,分析农户兼业行为的现状及决定因素,包括文章的第四章。利用苏州农村住户调查数据分析农户非农兼业的现状,在此基础上,运用logit计量模型,研究农户兼业决策与农户类型、经营规模、受教育程度、资产、家庭人口结构,所在村区位、当地资源条件、要素市场运行状况及非农就业机会等内、外在因素的相关性。第五,运用计量与统计分析的方法,考察农户兼业行为的微观经济效应,包括文章的第五章。通过对苏州农村住户相关数据的搜集以及农户意愿调查等,研究农外兼业对农户家庭收入、消费行为、离农意愿及农业经营行为等方面的影响。第六,探讨农户兼业行为的宏观经济效应。在微观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农户兼业对苏州当地农户收入分布、农业发展等方面的影响。通过对不同类型农户未来经营意愿的调查及分析,研究农户兼业的发展趋势,探索苏州农村地区未来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