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尾球跳甲是一种湖北近年来突然爆发的玉米新害虫,严重危害了湖北山区的玉米生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本文在2002~2005年通过室内、田间试验对该虫的发生危害情况、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组建了该虫的自然神群生命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黄尾球跳甲对湖北农业和生态环境影响的风险分析,同时进行了应急防治的研究,制定了有效的综合治理措施。结果如下:(1)发生与危害:经调查,黄尾球跳甲在湖北省的3个地市州及宜昌市的10县市区均有分布。黄尾球跳甲幼虫可潜叶取食玉米、高粱、甘蔗等作物和狗尾、薏苡等杂草的叶肉。成虫危害玉米及其他旱地禾本科作物及杂草,少量取食莎草科的一些杂草,经鉴定其寄主植物共计有2科31属42种。幼、成虫对叶片的危害均可致使叶片枯死导致减产甚至绝收。(2)生物学特性:黄尾球跳甲在湖北宜昌1年发生1-2代,以成虫和蛹越冬。越冬代成虫4月中旬始现于田边的杂草,5月上旬迁入大田。百株成虫高峰出现在6月15日和8月7日;卵始现于5月19日,产卵高峰出现在6月18日;6月22日出现最高百株幼虫量。(3)自然种群生命表:自然种群增长指数(I)为16.20;平均卵量123.5粒,单雌最大卵量212粒。卵期主要的致死因子为未受精,幼虫期主要的致死因子为寄生蜂的寄生。在发生盛期、高峰期、盛末期,黄尾球跳甲被异角短胸姬小蜂(Hemiptarsenus variconis Girault)的寄生率分别为14.6%、33.6%和77.0%。(4)风险分析:此虫能在湖北能够定殖,定殖后能迅速扩散并暴发成灾。对黄尾球跳甲扩散蔓延的风险管理应在对疫情发生区推行综合防治措施的前提下,加强疫情监测和执行严格的检疫监管。(5)防治技术的研究:通过药效实验得出:克虫星(20%马拉硫磷、辛硫磷)1000倍液和乐斯本(48%毒死蜱)1000倍液是防治黄尾球跳甲比较理想的农药,校正防治效果分别为76.3%和66.5%;卵和1、2龄幼虫对化学药剂敏感性高,3龄幼虫对化学药剂敏感性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