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影子银行体系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影子银行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Paul Mulley首次提出,通常是指游离于银行体系之外、从事类似传统银行业务的非银行机构。但是,影子银行早在20世纪70年代随着美国住房按揭贷款证券化的出现就已经存在,后来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逐渐成为现代金融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影子银行体系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根据官方采用最窄口径的统计数据,截至2012年底我国影子银行规模达到14.6万亿元,约占我国银行业总资产的11%。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会对实体经济产生促进作用,有利于缓解目前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难的问题;另一方面影子银行运用自身信用创造功能向社会提供了信贷供给,扩大了实际供应量,对金融监管和宏观调控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另外,影子银行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民间借贷,多凭借口头信用,从而增加了信用风险。由此,对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性造成了影响。本文以浙江省为例研究了省域范围内影子银行的规模对区域金融稳定的影响。因影子银行的规模具有一定的隐蔽性,难以用已统计数据直接获取,所以本文在借鉴其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对其进行了规模测算。然后选取宏观经济和金融业生态环境两个一级指标,并选取一级指标下的共19个三级指标,构建为评价金融稳定的指标体系,通过熵值法赋以权重,计算出区域金融稳定综合指数。继而以影子银行的规模和区域金融稳定综合指数为变量,构建了VAR模型,通过一系列的统计分析,最终得出相应的模型方程和相关的分析。最后,分析得出本文的结论,并提出了一定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