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仁爱美德是中小学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所形成的优秀品质,其养成不仅是教师职业本质的内在规定,而且关乎着教师自身幸福与学生幸福实现的可能。
本文着眼于中小学教师仁爱美德的研究,主要涉及四部分的内容。本文的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创新点。第一部分是中小学教师仁爱美德的概述,该部分从教师仁爱美德的内涵、教师仁爱美德的伦理特性及其价值意义三方面出发,它们是理解教师仁爱美德的基础内容。首先,基于习近平总书记对好老师的阐述,深刻理解教师仁爱品质的三层含义:第一,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及信任并欣赏学生。第二,宽容学生。允许学生犯错以及善待学生的错误。第三,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做到“爱无差等,一视同仁”。其次,把握教师仁爱美德的伦理特性:自律性、特殊性、平等性。最后,论述教师仁爱美德对教师、学生以及师生关系的价值意义。比如,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养成学生正确的仁爱观,促进人格完善;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
第二部分是从伦理学的两大视角“善”与“幸福”来看教师仁爱美德的合道德性:第一,基于内外善的道德诉求。从内在善出发,教师仁爱美德是教师职业本质的内在规定性;从外在善来看,教师仁爱美德是培育学生成为未来合格公民的现实诉求。第二,幸福论道德依据。从利己性角度出发,教师仁爱美德是实现教师自身幸福的前提;就利他性即教师对学生的利益而言,教师仁爱美德是学生获得幸福的条件。
第三部分是当代中小学教师仁爱美德的畸形表现、危害探讨及原因分析。首先,通过价值分析法揭示目前中小学教师存在畸形之爱的现象。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师爱的有差等性、逃避责任的放纵之爱以及分数动机下的功利性仁爱;并进一步探讨这种畸形仁爱观产生的危害,分别体现在促使学生盲目地追求分数,成了应试教育的机器;弱化了学生的责任意识,易产生自私自利的观念和行为;阻碍教师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发展。最后,立足于实践分析这一现状产生的原因,主要从教育理念的唯功利化取向、招生环境的唯分数取向、教育评价的重结果性取向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第四部分是针对现状和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探讨中小学教师仁爱美德的培养路径。该部分主要以提升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为根本,并结合学校和社会对教师仁爱美德培养所起的外在作用。首先,立足于教师根本,提升中小学教师的道德自觉。主要包括培养中小学教师的道德意识、提高中小学教师的自我修养、加强中小学教师的仁爱行为实践。其次,着眼于学校层面,加强师德教育建设。从三个方面出发,包括以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小学教师道德教育的内容、增强中小学教师关爱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建立较为严格的教师选拔制和奖惩制。最后,致力于社会环境,营造良好的道德风尚。包括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以及形成正当的社会道德风气。
本文着眼于中小学教师仁爱美德的研究,主要涉及四部分的内容。本文的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创新点。第一部分是中小学教师仁爱美德的概述,该部分从教师仁爱美德的内涵、教师仁爱美德的伦理特性及其价值意义三方面出发,它们是理解教师仁爱美德的基础内容。首先,基于习近平总书记对好老师的阐述,深刻理解教师仁爱品质的三层含义:第一,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及信任并欣赏学生。第二,宽容学生。允许学生犯错以及善待学生的错误。第三,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做到“爱无差等,一视同仁”。其次,把握教师仁爱美德的伦理特性:自律性、特殊性、平等性。最后,论述教师仁爱美德对教师、学生以及师生关系的价值意义。比如,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养成学生正确的仁爱观,促进人格完善;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
第二部分是从伦理学的两大视角“善”与“幸福”来看教师仁爱美德的合道德性:第一,基于内外善的道德诉求。从内在善出发,教师仁爱美德是教师职业本质的内在规定性;从外在善来看,教师仁爱美德是培育学生成为未来合格公民的现实诉求。第二,幸福论道德依据。从利己性角度出发,教师仁爱美德是实现教师自身幸福的前提;就利他性即教师对学生的利益而言,教师仁爱美德是学生获得幸福的条件。
第三部分是当代中小学教师仁爱美德的畸形表现、危害探讨及原因分析。首先,通过价值分析法揭示目前中小学教师存在畸形之爱的现象。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师爱的有差等性、逃避责任的放纵之爱以及分数动机下的功利性仁爱;并进一步探讨这种畸形仁爱观产生的危害,分别体现在促使学生盲目地追求分数,成了应试教育的机器;弱化了学生的责任意识,易产生自私自利的观念和行为;阻碍教师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发展。最后,立足于实践分析这一现状产生的原因,主要从教育理念的唯功利化取向、招生环境的唯分数取向、教育评价的重结果性取向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第四部分是针对现状和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探讨中小学教师仁爱美德的培养路径。该部分主要以提升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为根本,并结合学校和社会对教师仁爱美德培养所起的外在作用。首先,立足于教师根本,提升中小学教师的道德自觉。主要包括培养中小学教师的道德意识、提高中小学教师的自我修养、加强中小学教师的仁爱行为实践。其次,着眼于学校层面,加强师德教育建设。从三个方面出发,包括以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小学教师道德教育的内容、增强中小学教师关爱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建立较为严格的教师选拔制和奖惩制。最后,致力于社会环境,营造良好的道德风尚。包括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以及形成正当的社会道德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