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业共生理论是产业生态学与生态学中共生理论相结合的产物。它强调的是工业系统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大系统中,一个生产过程的副产品成为另一生产过程的原材料,使整个工业体系转变成各种资源循环流动的闭环系统,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保护生态环境。目前工业污染日益严重,运用工业共生理论发展产业成为工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张掖市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地区,生态系统脆弱,传统工业的发展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索取大大超过了自然资源的负荷能力和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产生了严重的生态问题,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了“开发西部,生态先行”的口号,并推出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建设政策,但在考虑“生态安全”的同时也不可轻视“经济安全”。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建设政策的确可以减轻生态承载力,但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减少了农业经济效益。因此,张掖市应考虑合理的发展工业,以保持全市的经济增长。本文尝试将工业共生理论用于张掖市工业发展的研究之中,以实现张掖市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双赢。工业共生网络是工业共生理论中的重要内容,本文选择张掖市农副产品加工制造业作为研究对象,以工业共生理论中的精髓内容——工业共生网络为指导,构建张掖市农副产品加工制造业共生网络,并探讨其影响下的产业内部门结构调整方案和空间布局优化设想。全文分七个部分,其重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为论文的导言,主要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研究综述及理论基础,为论文撰写提供理论依据。首先对国内外在工业共生领域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进行分析,总结国内外在此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然后分析学术界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笔者对工业共生的理解及在文章中应用的重点,最后阐述文章构建工业共生网络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是对张掖市工业现状的介绍,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张掖市依靠工业共生理论构建工业共生网络的必要性,是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前提和基础。第四部分是文章的重要内容之一。选择张掖市农副产品加工制造业为例进行深入研究,首先确定构建工业共生网络的原则,然后设计共生网络总体结构,并分别分析网络中各组成系统(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和酒精及饮料制造业)内部的物质代谢过程,最后根据各产业部门之间存在的物质循环关系设计共生网络总模式,并分析网络内主要的产业链条。第五部分也是文章的重要内容之一。运用图论方法根据网络内部各产业部门物质循环关系,从部门的连通性、制约性和纳废性等角度分析各部门的物质交换能力。在此基础上,探讨网络内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存在的条件下,整个张掖市农副产品加工制造业该如何发展。首先分别从各产业部门在构建共生网络后所具有的连通性、制约性和纳废性等特征,以及其本身具有某些主要特征等角度,分别分析各产业部门在整个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然后将各要素综合考虑,在多要素综合作用条件下,运用层次分析法提出张掖市农副产品加工制造业内部门结构优化的方向。最后,根据以上层次分析法的结果,以及张掖市各县(区)的自然经济现状,提出共生网络作用下的张掖市农副产品加工制造业的空间布局设想。第六部分阐述了保障张掖市工业共生网络平稳构建、健康发展,并且推动经济—生态—社会相互协调的支撑体系。第七部是论文的收尾部分,总结了论文的主要结论,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