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可注射性硫酸钙在兔椎体松质骨中的成骨性能目的:观察可注射性硫酸钙在兔椎体松质骨中的成骨降解性能。方法:18只成年新西兰兔随机分为A和B两组,每组9只。每只兔经后路暴露3个腰椎,用T型钻在相应的椎体钻孔,形成3.2*5mm骨缺损。其中A组注入硫酸钙骨水泥(calcium sulfate cement,CSC);B组作为空白对照组不植入材料。在不同的时间点(2,6和12周)采用大体观察、标本周围软组织反应、X片影像学、光学显微镜、组织学、计算机图像分析等方法观察和评估CSC植入后在椎体松质骨内的成骨和降解情况。结果:术后兔进食,活动正常,标本周围软组织无炎症反应,CSC在植入2周见少量新生骨,6周植入物部分吸收,见大量新生骨,12周植入物全部吸收,并有编织骨形成,成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图像分析A和B组的成骨量统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可注射性硫酸钙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植入椎体后成骨作用明显,新生骨与植入材料的吸收降解同步,是一种良好的骨移植材料。二、可注射性硫酸钙在尸体的骨质疏松椎体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目的:探讨骨折椎体注入硫酸钙骨水泥后椎体的力学特性的变化。方法:采用5具骨质疏松尸体标本共25个椎体分为3组,A组为空白对照组,B组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组(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C组为硫酸钙骨水泥组(calcium sulfate cement,CSC)。去除椎体后部结构及软组织后测量每个椎体骨密度和原始高度后分别将单个椎体轴向压缩成楔形骨折达25%并记录极限载荷。用T型钻在椎体侧方钻孔建立工作通道,A组不植入材料;B组植入PMMA;C组植入CSC,待其固化后同前再次操作,测试其极限强度,刚度,高度,及应变值的大小。结果:3组椎体骨密度、原始强度和刚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强化的椎体的高度、强度得到了恢复和提高,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组要接近原始强度。二组强化组刚度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均未达到原始刚度。结论:硫酸钙骨水泥作为一种新的人工骨替代物能恢复骨折椎体的高度和强度,恢复其原始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