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震活动性和震源机制对我们研究区域构造,特别是地堑的演化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震源深度反映了地下温度及流变学方面的性质。由于三到五级地震发生的频度很高,因此,利用这种地震的波形数据来研究区域构造是一种很理想的方法,其波形可以有效的解释传播路径作用,并且可以很好的约束断层结构。
近南北走向的张性断裂带是青藏高原最显著的构造现象之一,记录了高原形成演化的大量信息。1998年七、八月份,在青藏南部(朋曲-申扎地堑西边)发生了两个较大的地震,并伴随有很多余震。两个地震序列的矩震级从3.8级到5.0级,利用传统的方法很难确定其震源参数。利用INDEPTH III数据,我们用Cut and Paste方法研究了其震源机制、深度、震级,同时用远震体波波形拟合方法对其深度进行了进一步确认。由于青藏地区地壳较厚,我们用相对定位法对该序列做了重定位。利用波形反演方法,我们研究并确定了2004年3月24日发生在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与西乌珠穆沁旗交界处地震的震源机制及深度。近震波形对震源机制有很好的约束,而远震体波对于震源深度分辨率很高,因此综合利用了近震和远震波形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