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基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去除水中重金属和氨氮的研究

来源 :青岛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ssy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水体中重金属及氨氮的污染越来越严重,最终进入人体造成巨大危害。由于无污染,制备工艺简单,易于操作,成本低廉,吸附效率高等优点,生物质已成为去除水中重金属离子和氨氮污染的高效吸附剂。本文以生物质为基体,并通过水热法制备生物炭,改性及复合Fe3O4制备吸附剂,样品进行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比表面积测定(BET test)、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等表征,对吸附剂成分、结构、形貌、表面官能团、比表面积和孔径等进行分析。并探究其吸附性能:通过研究准一级动力学、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来确定吸附反应的动力学类型;通过粒子内扩散模型分析样品吸附过程的几个阶段,明确吸附反应的过程;通过研究吸附等温线模型(Langmuir模型,Freundlich模型和Temkin模型)可以判断生物炭对于重金属离子和氨氮的吸附性能,判断吸附反应是否有利等;通过吸附热力学模型计算吸附过程的活化能、熵变、焓变和吉布斯自由能探究吸附反应的吸附类型、反应的吸放热和自发程度,探究其吸附机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以生物质松叶为吸附剂吸附Cr(VI),松叶粉能有效去除废水中的Cr(VI),3小时后基本达到吸附平衡,吸附率达90%以上;通过吸附过程分析,松叶吸附Cr(VI)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过程包括表面扩散、颗粒内部扩散和吸附平衡扩散三个阶段,最大吸附量为45.73 mg?g-1,活化能Ea为54.68 KJ?mol-1,表明吸附过程是主要为化学吸附,由ΔS、ΔH和ΔG的数值可得吸附反应为自由度增加的吸热自发反应。  (2)以松树叶为原材料,水热法制备生物炭吸附剂,通过碱改性分别用于水中Cu(II)和氨氮的吸附去除。研究发现,碱改性生物炭对Cu(II)和氨氮具有良好的吸附去除效果,Cu(II)和氨氮在生物炭表面的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Cu(II)和氨氮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72.67和29.75 mg?g-1,吸附Cu(II)和氨氮过程的活化能Ea分别为13.57和13.83KJ?mol-1,表明两者吸附过程均以物理吸附为主;由ΔS、ΔH和ΔG数据可知,Cu(II)和氨氮的吸附过程离子自由度均增加,吸附Cu(II)的过程是自发放热的,而吸附氨氮的过程是吸热且不自发的。(3)以碱改性生物炭用于水中Cu(II)和氨氮的共同吸附去除,通过性能测定,吸附的效率随着Cu(II)和氨氮溶液初始浓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约60min后达到平衡饱和状态。通过吸附机理分析,吸附二元体系Cu(II)和氨氮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Cu(II)和氨氮过程的活化能Ea分别为22.66和78.18KJ?mol-1,说明在二元体系吸附过程中,吸附Cu(II)以物理吸附为主,吸附氨氮以化学吸附为主;通过对ΔS和ΔH的分析,吸附Cu(II)的过程是吸附质自由度增加的吸热过程,而吸附氨氮的过程反映了吸附质自由度减小的放热过程;吸附Cu(II)和氨氮的ΔG>0,说明二元体系的共同吸附反应是不自发的。通过Langmuir模型可以计算出二元体系吸附过程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49.33和34.77mg·g-1,与单一体系分别吸附的最大吸附量有所差别,可能是离子半径所致。  (4)将水热生物炭与四氧化三铁复合,然后进行碱改性得到改性水热生物炭/Fe3O4复合纳米吸附剂。将其用于水中Cu(II)的吸附去除。吸附在前10min速度比较快,100min达到平衡,最大吸附量为76.16mg?g-1,复合吸附剂的最大吸附量有显著的提高;动力学分析吸附过程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吸附Cu(II)的活化能Ea为14.13KJ?mol-1,表明其吸附过程是以物理吸附为主;热力学数据分析吸附Cu(II)的ΔS、ΔH和ΔG,说明了被吸附离子混乱度增加,吸附过程是吸热不自发的。
其他文献
防晕车    将新鲜的橘子(jǘ)皮向内折成双层,对准鼻孔,用手指挤压,皮中就会喷射出带清香的橘子汁液,非常好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