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mg阿托伐他汀钙对颈动脉斑块患者P-选择素及血脂影响的研究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cpx9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动脉粥样斑块的破裂加速血栓形成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的重要原因,其中炎症反应、血小板活化起到关键性作用。P-选择素在炎症反应的启动、介导白细胞在内皮上黏附和聚集以及血栓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汀类药物是临床上广泛应用的调脂药物,近来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还具有抑制炎性反应、抑制平滑肌的增殖和凋亡,抗血小板聚集,抑制血管内斑块生成等作用。已有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可使超敏C反应蛋白降低,它是否还参与了斑块炎症反应的其他环节有待深入研究。本研究观察较低剂量阿托伐他汀钙(20mg)对颈动脉斑块患者血清中的炎症反应介质P-选择素及血脂的长期影响,旨在了解阿托伐他汀钙对斑块影响的内在机制。方法:1、研究对象:选我院2006年1月-2008年10月门诊、病房及查体中心、经颈动脉彩色超声证实有颈动脉斑块、自愿参加临床观察的79例患者作为斑块组观察对象。另选经颈动脉彩色超声证实无颈动脉斑块的30例患者作为无斑块组。2、方法:斑块组研究对象分为阿托伐他汀钙治疗组(简称治疗组)43例及对照组36例。治疗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20mg 1/日合并应用阿司匹林肠溶片75mg 1/日,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75mg 1/日,并根据病情给予降糖、降压等药物,两组均进行饮食控制。观察治疗前、治疗后6月、18月治疗组和对照组血脂水平及P-选择素的变化,并记录两组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无斑块组不给予干预措施,不进行临床观察,仅留血用于对照研究。使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统计,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组内治疗前后各时间点血脂及斑块情况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组间各时间点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前无斑块组P-选择素明显低于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和对照组终点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6个月和18个月P-选择素与初诊相比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个月与6个月相比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P-选择素各项指标在18个月观察期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6个月时血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进行性降低,治疗组18个月甘油三酯水平降低,高密度脂蛋白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血脂各项指标在18个月观察期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P-选择素水平高于无斑块患者。阿托伐他汀钙可降低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P-选择素水平,降低血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甘油三酯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20mg阿托伐他汀钙在具有调脂作用的同时,还可通过抑制炎症介质P-选择素抑制炎性反应,稳定斑块,从而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人体结构学情景式教学法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市某医学院80例康复治疗学本科学生在自愿前提下参与此次研究,均在2019年9月入学.本研究以先对比、后分析的
目的:探讨麻醉实习教学中联合PBL教学及案例分析教学对提高效果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麻醉科2019届实习生50名进行分组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用传统麻醉教学法,
血液透析是晚期或末期肾脏性疾病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治疗方法 ,这种方法 操作起来较为复杂,涉及的知识层面广泛,因此对护士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目前,随着临床学院透析室的数量
目的:就在老年急性阑尾炎患者的护理中采用健康教育护理干预的实践效果实施探究.方法:以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阑尾炎(老年)患者共66例作为研究对象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在胃癌患者化疗护理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2月治疗的胃癌患者102例作为对象,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n=51)和观察组(n=51),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阴道炎是妇科最为常见的疾病,年龄超过18岁以上的女性群体均有可能患上阴道炎,且阴道炎的发病情况正在呈现出年轻化的发展趋势.临床调查研究发现,孕妇群体与同龄的未怀孕女性
期刊
目的:通过对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干预应用,随后对临床效果进行探究.方法:参与本次研究的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其就诊时间在2017-2020年近3年内,共计患者60例.以临床
目的:研究在骨科临床护理教学中执行个案追踪法教学方式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本院2018.06——2019.06期间至此参加院内临床骨科护理学习护生中的40名,纳入本次实验并命名为常
前言:  肝内胆管结石是一种主要发生于东亚的地区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仍没有完全研究清楚。既往研究显示慢性增生性胆管炎症是肝内胆管结石的发病因素之一。在炎症过程中,一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