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动脉粥样斑块的破裂加速血栓形成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的重要原因,其中炎症反应、血小板活化起到关键性作用。P-选择素在炎症反应的启动、介导白细胞在内皮上黏附和聚集以及血栓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汀类药物是临床上广泛应用的调脂药物,近来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还具有抑制炎性反应、抑制平滑肌的增殖和凋亡,抗血小板聚集,抑制血管内斑块生成等作用。已有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可使超敏C反应蛋白降低,它是否还参与了斑块炎症反应的其他环节有待深入研究。本研究观察较低剂量阿托伐他汀钙(20mg)对颈动脉斑块患者血清中的炎症反应介质P-选择素及血脂的长期影响,旨在了解阿托伐他汀钙对斑块影响的内在机制。方法:1、研究对象:选我院2006年1月-2008年10月门诊、病房及查体中心、经颈动脉彩色超声证实有颈动脉斑块、自愿参加临床观察的79例患者作为斑块组观察对象。另选经颈动脉彩色超声证实无颈动脉斑块的30例患者作为无斑块组。2、方法:斑块组研究对象分为阿托伐他汀钙治疗组(简称治疗组)43例及对照组36例。治疗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20mg 1/日合并应用阿司匹林肠溶片75mg 1/日,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75mg 1/日,并根据病情给予降糖、降压等药物,两组均进行饮食控制。观察治疗前、治疗后6月、18月治疗组和对照组血脂水平及P-选择素的变化,并记录两组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无斑块组不给予干预措施,不进行临床观察,仅留血用于对照研究。使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统计,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组内治疗前后各时间点血脂及斑块情况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组间各时间点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前无斑块组P-选择素明显低于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和对照组终点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6个月和18个月P-选择素与初诊相比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个月与6个月相比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P-选择素各项指标在18个月观察期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6个月时血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进行性降低,治疗组18个月甘油三酯水平降低,高密度脂蛋白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血脂各项指标在18个月观察期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P-选择素水平高于无斑块患者。阿托伐他汀钙可降低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P-选择素水平,降低血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甘油三酯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20mg阿托伐他汀钙在具有调脂作用的同时,还可通过抑制炎症介质P-选择素抑制炎性反应,稳定斑块,从而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