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比较的威胁效应理论认为,威胁的产生是由知识的通达性决定的,而知识的通达性取决于之前材料或是知识的激活。当没有明确要求比较对象时,人会选择和已有的知识进行比较或是内隐的建立一个比较标准。评价性条件反射认为,在反复建立多次的联结后,会改变人们对先前事物的态度,并且具有抗消退的特点。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建立评价性条件反射来改变被试的内隐态度,使比较对象更好的通达,从而诱发社会比较的威胁效应。在面对威胁时,自我会采取一些应对方式来缓和自己受到的威胁,如果进行了自我肯定处理,应对方式会更加理性,而补偿消费可以作为应对威胁的一种方式缓解我们受到的威胁,也能直观的反映出我们是否受到了威胁。本研究在大学生群体中进行,并通过两个实验探讨了评价性条件反射的建立对补偿性消费行为的影响。实验一采用2(性别:男vs.女)×2(分组:组一vs.组二)被试间设计,考察了不同评价条件反射任务和性别差异对任务自我评价、情绪反应、外貌相关消费和外貌不相关消费的影响;实验二在实验一的基础上增加了自我肯定这一处理,采用2(自我肯定:有vs.无)×2(分组:组一vs.组二)实验设计探讨了自我肯定对评价性条件反射建立后,对后续补偿消费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不同评价性条件反射建立后,会对不同性别被试在补偿消费中产生不同影响,女大学生在建立明星-积极,普通-消极条件反射后会增加自己的外貌相关补偿消费,而男生则是建立明星-消极,普通-积极条件反射后会增加外貌相关补偿消费。(2)社会比较的威胁效应存在于大学生群体中,自我肯定策略可以缓和受到的威胁。自我肯定策略在外貌相关补偿消费上的主效应显著,说明自我肯定对补偿消费有影响。(3)被试建立不同的评价性条件反射的反应时存在差异,说明评价性条件反射条件的不同是有差异的,实验分组是有差异的。(4)本研究实验范式下,有无自我肯定策略对受到威胁的被试的后续消费行为会产生影响,自我肯定策略可以让被试后续消费分配更不容易受之前的评价性条件反射建立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