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含油污泥中含有很多对人类健康有威胁的有毒有害物质,其组成成分也很复杂,已被相关部门列为危险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迫在眉睫。本文从含油污泥中分离筛选出高效石油烃降解菌,根据单个菌株的GC-MS的降解效果的分析,合理科学地构建复合菌群;通过单因素试验对原油降解菌的最佳降解条件进行探索;利用吸附法进行固定化复合菌剂的制备,并对制备的最佳条件进行探索,并将其应用于含油土壤的修复;利用包埋法制备了固定化微球,并将其进行扩展应用,对含油废水的去除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结果如下:(1)从长庆油田陇东油泥处理站的含油污泥样品中共筛选纯化出了五株具有石油烃降解能力的菌株,分别命名为LD3、LD5、LD7、W6、XB。经形态观察和生理生化鉴定初步确定XB属于动性球菌属(Planococcus migula sp.),W6属于微球菌属(Micrococcus cohn sp.),LD3属于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 sp.),LD5和LD7属于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 sp.)。对五株菌进行原油摇瓶降解实验测定,它们对原油的降解率均较好,LD3降解率在其中最高,达到了78.28%,其次较好的是LD7和W6,降解率也达到了71.28%,60.46%,XB和LD5的降解率较低分别为:59.58%和59.80%。(2)通过单因素试验对五株石油烃降解菌的最佳降解条件进行探索,五株菌降解过程中的培养液初始pH最优为7;LD3、LD7、XB的最佳接种量为6%,LD5的最佳接种量为4%,W6的最佳接种量为1%;五株菌的最佳降解温度为30℃;五株菌达到最大降解率时的石油烃浓度为8g/L,五株菌达到最佳降解效率时的降解天数为7d。混合培养结果表明:LD3和LD5之间存在拮抗作用,结合各菌种的降解优势特点最终选取LD3、LD7、W6构建复合菌群。利用GC-MS进行的降解残油组分分析结果表明,复合菌群能降解原油中所含C13~C35之间的大部分烷烃,并较大程度提高了降解能力。(3)通过对三株菌的不同接种量水平的正交实验结果分析可知,当接种比例LD3为6%,LD7为2%,W6为6%时,具有最好的降解效果。吸附法固定化菌剂的制备过程的最佳条件为:秸秆和草炭固定化菌剂的最佳固定化时间均为36h,木炭的最佳固定化时间为30h;秸秆固定化菌剂和草炭固定化菌剂的最优载体加入量为3.0g/100mL;木炭固定化菌剂的最优载体加入量为2.0g/100mL;秸秆固定化菌剂降解的最佳pH为7.0,木炭固定化菌剂和草炭固定化菌剂的降解的最佳pH为7.5;三种载体固定化菌剂的最佳固定化温度均为35℃。(4)对含油土壤进行40d的室内原位模拟修复,在未灭菌的含油土壤的修复过程中,各固定化菌剂对石油烃的降解率大小依次为:草炭固定化菌剂74.12%>木炭固定化菌剂70.25%>秸秆固定化菌剂60.74%>游离混合菌35.48%>不加菌对照11.98%。在灭菌的含油土壤的修复过程中,几种处理方式对石油烃的降解率大小依次为:木炭固定化菌剂70.75%>草炭固定化菌剂69.90%>秸秆固定化菌剂68.28%>游离混合菌44.30%>不加菌对照2.21%。(5)以秸秆和木炭两种天然载体作为吸附剂,海藻酸钠溶液作为包埋剂,氯化钙溶液作为交联剂,制备了海藻酸钠-秸秆/木炭包埋固定化微球,经过载体包埋固定化后复合菌剂对石油烃的降解率比包埋固定化的空白载体有了很大的提高,其中木炭固定化菌剂的石油烃降解率最高,达到了92.45%,秸秆固定化菌剂也达到了87.65%;两种载体固定化的空白小球的降解率较低,木炭和秸秆固定化的空白小球降解率分别为40.57%和3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