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非尼酮对二氧化硅诱导的矽肺小鼠的干预效果评估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wei832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矽肺是由吸入大量二氧化硅颗粒引起的,表现为肺部炎症、肺纤维化和肺功能障碍。目前国内外均没有针对矽肺病肺纤维化特效的治疗药物。应用于特发性纤维化(IPF)的新药吡非尼酮具有抗纤维化特性,但其在矽肺中的治疗作用缺乏全面有效评估。因此,本课题拟观察评估吡非尼酮对矽肺小鼠的抗炎抗纤维化作用。而矽肺目前缺乏公认的动物建模方法且病理生理过程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首先探究动物最适造模条件,探索矽肺病理生理发展规律。研究方法:用气管滴注法分别对Wistar大鼠和C57BL/6J小鼠进行造模,大鼠用单一剂量(50mg/只)多时间点(5天、10天、15天和30天),小鼠用多剂量(4 mg/只、8 mg/只、12 mg/只和16 mg/只)多时间点(3周、6周和9周)。不同组别收鼠后分别评估肺功能、右心功能、炎症程度和纤维化程度,随后用无监督聚类分析的方法分析所有指标,根据指标将不同样本归类,从而阐明每个阶段的病理生理学特征。同样,用气管滴注法(12 mg/只)对雄性C57BL/6J小鼠建立矽肺模型,分别在造模后第2天(早期模型)和第14天(纤维化期模型)开始灌胃给药,连续给药4周。不同组别收鼠后分别评估肺功能、右心功能、炎症程度和纤维化程度进行药物效果评价。研究结果:我们发现二氧化硅暴露对大鼠的损伤有时间依赖性,而暴露剂量比暴露时间对矽肺小鼠的影响更大。对所有指标进行无监督聚类分析,发现大鼠和小鼠都可以归为4类:正常期、炎症期、进展期和纤维化期。炎症期肺部炎症明显,出现轻度纤维化和肺功能障碍;进展阶段肺功能障碍明显,而肺部炎症和纤维化持续恶化;纤维化期肺纤维化程度和肺功能不全程度显著恶化,但炎症不再继续恶化。在早期用药模型和纤维化期用药模型中均观察到,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用药组肺容量增加,右心功能改善,炎症和纤维化反应减轻。肺泡灌洗液中炎性细胞的数量显著降低,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1β和IL-6的表达和分泌均减少。此外,吡非尼酮干预后肺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降低,COL-I及其相关蛋白FN含量显著降低。且上述结果在纤维化期模型中高、低剂量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吡非尼酮可以缓解矽肺小鼠的肺功能障碍、右心功能障碍,延缓肺炎症和纤维化进展,纤维化期矽肺用高剂量(400mg/kg)吡非尼酮效果更好。我们的研究为吡非尼酮成为矽肺治疗用药提供了依据。
其他文献
背景内脏动脉动脉瘤虽然发病率较低但是破裂概率很高且难以预测,因而对内脏动脉动脉瘤的研究具有临床价值。血流动力学在临床的应用主要集中于大动脉中,在中小动脉研究方面颅内动脉和颈内动脉动脉瘤方面的研究是当前热点之一,从动脉瘤产生、生长、破裂到治疗方式选择的探讨已经非常成熟,然而在内脏动脉方面,血流动力学的应用却很少。目的1.对真实患者影像数据分析探究影响内脏动脉动脉瘤成因的流体力学参数;2.利用理想模型
背景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Ts)是一种特殊的肺癌亚型,包括小细胞肺癌、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非典型类癌和典型类癌。PNETs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不具特异性,易误诊,其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而辅助治疗对晚期患者有一定治疗价值。然而,PNETs的发生发展并不容易预测,因为其组织病理学价值的局限性以及能够有效预测预后的组织学或血液生物标志物的数量较少。因此探索新的生物预测指标很有临床意义。炎症细胞、免疫
目的:胆囊癌作为一种发病率不高但是预后极差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早期诊断肿瘤以及准确评估肿瘤情况对选择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有着重要意义。然而,基于传统影像学检查的胆囊癌早期诊断及肿瘤评估一直非常困难。影像组学作为一个近期兴起的研究方法,在肺癌、乳腺癌、神经胶质瘤等肿瘤疾病的诊断中发挥出极佳的诊断效果,例如预测病理类型、预测肿瘤情况、预测患者预后、预测肿瘤基因型甚至预测药物治疗效果。目前,暂无研究使用
作为全球第三大恶性肿瘤,结直肠癌(CRC)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肿瘤,近几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也成为第二大癌症死亡原因。而其致病机制的研究成为结直肠癌诊断治疗和提高生存预后的关键。近十几年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进步,越来越多的长链非编码RNA被检测出来,并被研究发现广泛参与到包括肿瘤在内的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LINC00595是由人类染色体10q22.3位置编码的全长860nt的
背景卵巢癌是妇科肿瘤中致死率最高的癌症,目前筛查和早期诊断策略有限。循环肿瘤DNA(ctDNA)携带肿瘤突变信息,在多种癌症诊疗中有潜在应用价值。但对其在卵巢癌早期诊断中的作用尚缺乏探讨。材料与方法研究纳入54例上皮性卵巢癌和50例卵巢良性疾病患者。收集详细的临床病理信息,使用基于338个癌症相关基因的探针进行高通量靶向捕获测序。以了解卵巢癌及良性疾病患者细胞游离DNA(cfDNA)浓度、ctDN
组蛋白H3K4甲基化修饰被认为是真核生物中一种重要的表观遗传学标记。Complex ofproteins associatedwith Set1(COMPASS)是酿酒酵母中唯一的 H3K4 甲基转移酶复合体。随着物种进化,COMPASS复合体的种类和数量也随之增加。这类复合体以Trithorax蛋白为核心酶,广泛参与到胚胎发育和肿瘤发生等多种生物学过程。COMPASS复合体中组蛋白甲基转移酶的催
研究背景 肢端肥大症是一种罕见的慢性进行性疾病,其主要病因是垂体生长激素腺瘤所致的血清中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以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 1,IGF-1)浓度升高。手足肥大和面容改变是该病最突出的临床表现,此外,肢端肥大症患者常伴发多种慢性合并症,患者的治疗的目标则是减小或消除肿瘤,降低血中GH和IGF-1浓度,从而改善患者
目的: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是一类以非化脓性中、小胆管损伤为主要病理特点的自身免疫性肝病。既有研究发现,过度活化的T细胞在PBC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但具体机制尚未阐明。近年来,免疫检查点作为调节淋巴细胞活性的分子开关而引起广泛关注。其中,CD226/TIGIT这一新型T细胞免疫检查点更被认为可能与自身免疫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有
目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的发生包括一系列遗传和表观遗传学的改变。我们对肝癌的基因表达数据和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CNV)数据、DNA甲基化数据进行联合分析,建立肝癌的预后、复发和诊断模型,以期服务于临床。方法:我们通过对肝癌的基因表达数据、CNV数据和DNA甲基化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鉴定肝癌中的CNV驱动基因和DNA
研究背景胰腺癌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吉西他滨是治疗胰腺癌的一线化疗药物,对部分病人具有疗效好、毒副作用小等特点,但总体应答率和患者存活率尚不理想。这是由于许多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对吉西他滨产生了获得性耐药。破译吉西他滨耐药的分子机制对于寻找突破当前治疗瓶颈的新靶点具有重要意义。基于PDTX模型筛选,发现SGK1与吉西他滨耐药相关。SGK1是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家族中的一员,与胶质母细胞瘤、结直肠癌、前列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