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科技创新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已成为提升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增长点和动力源,城市科技创新在国家自主创新体系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支撑和示范作用,有助于国家实现自主创新、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标。当前我国城市科技创新资源的投入在总体上一直保持上升趋势,然而一味增加创新投入不能解决制约科技创新系统发展的根本问题,只有从提高科技创新效率入手,才能优化创新资源的配置与提升城市的科技创新水平。因此,对城市科技创新效率的研究对优化城市创新资源配置以及凸显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从两阶段视角出发对四个直辖市的科技创新效率以及政府支持的作用展开实证研究。首先将城市科技创新分为创新研发阶段与经济转化阶段,然后结合四个直辖市的创新数据,分别运用DEA方法与Malmquist指数法对四个城市的科技创新效率进行分析,最后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论证了政府支持对城市科技创新效率的影响,得出了以下结论:(1)2009-2014年期间,北京市与上海市两阶段的综合效率皆未实现综合有效。北京市创新研发效率逐渐提升,但经济转化效率却处于下滑趋势。上海市的创新研发效率高于经济转化效率。天津市的经济转化效率高于创新研发效率,与上海市相反。重庆市两阶段的综合效率值相对较高。从综合效率的分解来看,北京市的创新研发效率主要受到纯技术效率的影响;天津市的创新研发效率主要受到规模效率的影响;重庆市的创新研发效率则受到了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共同作用。北京市的经济转化效率主要受到纯技术效率的影响;重庆市的经济转化效率同样主要受到纯技术效率的影响。在投影分析中,四个城市在两阶段中多个方面的投入存在冗杂,多个方面的产出存在不足。(2)2009-2014年期间,创新研发阶段,北京市、天津市、重庆市三个城市平均全要素生产效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天津市的平均全要素生产效率上升趋势相对最快,而上海市却处于下降趋势。经济转化阶段,四个城市的平均全要素生产效率呈现下降趋势,亟需提升四个城市的全要素生产效率。从分解指数来看,创新研发阶段,四个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动力主要来自于技术进步,不过技术效率变动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经济转化阶段,城市的全要素生产效率的主要推动力来自于技术进步:在技术效率不变或提高不大的情况下,技术衰退导致了全要素生产效率的下降。(3)多元回归分析表明:首先,政府科技投入有助于提升城市的创新研发效率,却不利于城市的经济转化效率。这说明政府在创新研发阶段的投入更能产生溢出效应,弥补市场失灵,并避免影响到企业的公平竞争。而到了创新下游的商业化、产业化阶段,更多具有竞争性的特点,主要由市场机制起作用,政府应该慎入,其直接作用的效果也会降低。其次,政府文化投入无助于创新研发效率的提升,却有助于城市的经济转化效率的改善。主要是因为个人或企业的的趋利性以及基础研究高风险性、不确定性等原因,即便政府投入文化资金引导企业与个人积极参与科技创新,企业与个人也并不愿意过多地参与包括基础研究在内的创新研发阶段,反而是更为主动地参与科技成果的经济转化阶段。最后,政府教育投入并未显著提升城市的创新研发效率,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城市经济转化效率。这是因为教育经费的投入能够有效增加城市的知识型人力资本,但这些人力资本(如研究生、高校研发人员)的创新能力并未有显著的提升,因而未能显著提升创新研发效率。不过随着知识型人力资本的增加,城市的技能型人力资本反而出现了下降。同时,由于对市场需求分析以及转化能力的不足,高校的专利与技术产出无法转化为实际的经济利润,导致专利与技术产出存在大量冗杂,进而对城市的经济转化产生了消极作用。因此,为了在城市科技创新过程发挥应有之作用,政府应当识别不同的支持方式,方能对症下药,从而提升城市的科技创新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