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图画故事书概念意义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以《彼得兔的故事》为例

来源 :长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yue_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依据 Halliday(1994)提出的系统功能语法及 Painter, Martin 和 Unsworth (2013)提出的视觉叙事框架中的概念意义子框架,选取经典图画故事书《彼得兔的故事》为研究对象对其概念意义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本研究旨在解决三个问题:(1)该故事书中的人物、过程和环境在文字中是如何呈现的?(2)该故事书中的人物、过程和环境在图片中是如何呈现的?(3)该故事书中文字和图片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构建故事的?  本研究运用语言的及物性分析法和社会符号图片分析法对儿童图画故事书《彼得兔的故事》中所包含的139个英文小句和26张图片所构建概念意义的特点进行详细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该故事中文字主要以物质过程叙述一系列事件,来实现故事每个阶段的概念意义。图画叙事研究表明,通过人物的反复再现加强了儿童对故事人物的辨识。对于故事中的正面人物彼得兔,主要以完整表征的形式呈现,而对于反面人物麦格雷戈先生,主要以转喻表征的形式呈现。通过两种不同的表征方式,图画巧妙传达了作者的立场及对不同人物的不同态度。事件关系以展开事件方式呈现,其中开端和结尾阶段事件多以同时发生呈现,用于介绍故事中的人物、环境或者结尾发生的故事等;在高潮阶段,事件主要按照先后顺序呈现。环境主要以地点的变化而非时间的变化呈现,以此推动故事的发展。  本文验证了在视觉语法基础上新发展的视觉叙事框架对儿童文学语篇的解释力和适用性,更为重要的是,本研究将微观层次的多模态现象与其宏观层次的社会语境联系起来,对故事蕴含的深刻涵义进行解读,为教师和父母帮助儿童理解故事提供一种方法指导,也拓展了相关理论在图像叙事研究的应用范围。
其他文献
本文对习语翻译进行了研究。文章主体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章主要对目前译界存在的有关文化的不同观点和理论进行综述,其中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是本章讨论的重点。 第二
阿尔比(1928-)的独幕剧《动物园故事》(1958)以荒诞的人物、荒诞的结构以及怪诞的指称为特点,揭露了人类世界的异化现象。戏剧的荒诞性和怪诞的语言现象阻碍读者对该戏剧文本
美国批判性思维运动的开拓者恩尼斯在1962年认真分析了批判性思维的概念,提出批判性思维是合理的、反思性的思考,着重于决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批判性思维的最新定义是建立在良
赫尔曼·麦尔维尔的《白鲸》和欧内斯特·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这两部经典作品虽相隔百年,但却都有着不朽的魅力和文学价值。两部作品都以蔚蓝的大海为背景,讲述了人类与大海及
世界经济全球化使得广告和广告翻译越来越显得重要,广告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我国学者对英语广告特点及其翻译的研究起步较晚,传统的翻译理论不能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