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九十年代中后期“70年代”作家开始作为一支新锐力量登上文坛,现已成为当下文坛无法漠视的新的代际位移和群体聚合。“70年代”作家是指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写作于90年代并逐渐成名于90年代末的小说家和诗人。这一写作群体的共同点是生理年龄偏低,对成长主题的共同青睐成为他们创作中的共性,尤因女性迥异的成长境遇使“70年代”女作家笔下的成长主题与同时代男作家和前辈女作家都判然有别。本文从具体作家作品出发,以成长主题作为切入点深入分析她们的文学思维、精神结构和创作困境,并且借助文化生产、精神分析、叙事文体等多种理论资源以期更好地向这一群体创作指向的腹地纵深挺进。在以作品文本为基点进行对“70年代”女作家作整体的共时性展示时,力图勾勒这一群体共同的代际特征,并尤为关注作家个体的经历心理对具体作品的影响。同时,大致梳理20世纪女作家笔下的成长主题,与前辈作家进行历时性地观照,在发展流变中探索成长主题的演变线索,兼论成长故事的模式、叙事与文体。论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浮出地表:大众文化背景下的青春写作。20世纪末大众文化的兴起,商业化的市场导向给文学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70年代”的出笼历经多个把关系统地筛选,其中文学期刊与图书出版在此间的打造引领作用“功”不可没。“美女文学”的闹剧退场后,文学与市场的联姻成为不争的事实,在此背景下成长起来的“70年代”写作带有直逼生活原生态的尖锐力量和精神贫血的双重倾向。第二部分,存在与虚无:世界之夜的狂欢。“70年代”作家在自我同一性的合法延缓期遭遇社会转型,价值迷失,自我认同出现危机,在世界之夜的癫狂中灵魂的出路晦暗不明。在成长的背景中缺席了的父亲以他不在场的方式像巨大的阴影笼罩了她们一生。文学的边缘化使写作成为对孤独的言说,自我身份认同的混乱使交流成为奢望,孤独成为刻骨铭心之痛。性在文本中的充溢流淌是“70年代”的触目景观,性是身体与心灵成长的一道门槛一个仪式是儿童与成人的分水岭,通过性体察到人生的黑暗虚无弥漫着自虐的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