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骨盆骨折是一种严重的骨骼创伤,主要由高能量外力所致,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合并伤。由于患者之间损伤程度差异较大,因此对于骨盆骨折治疗的院间医疗质量评价工作难度相对较高。风险调整模型是一种通过患者基础风险因素来准确地预测其最终医疗结局的概率预测模型,它使各医疗机构原本不具有可比性的粗结局指标,能够以模型预测得到期望值为标尺,通过间接标准化的方法,最终得到具有足够可比性且真实反映医疗质量水平的校正后结局指标。但截止目前尚无针对骨盆骨折单一病种的基于风险调整模型的医疗质量评价研究出现。【研究方法】本研究通过文献回顾,结合专家访谈,总结归纳影响骨盆骨折患者医疗结局的潜在风险因素,并确定最终反映医疗结局的质量指标,然后通过现况调查收集患者风险因素和结局质量指标以开展实证研究。首先通过单因素分析对潜在风险因素进行初筛,对P<0.2的风险因素变量进行划分并形成若干不同组合,并利用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多个对应的风险调整模型。利用10折校验法对上述备选模型进行校验评价,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和Hosmer-Lemeshow检验的结果来分别反映模型的区分度和校准度,并以此选出最优风险调整模型。最后利用最优风险调整模型对粗结局质量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并以调整后的指标作为评价各院医疗质量的依据。【研究结果】收集得到三家医院从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共478例骨盆骨折患者病历,其中出现术后并发症54例,平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30%。在20项潜在风险因素中,经单因素分析筛选后共有13项风险因素变量被纳入模型构建步骤。通过建模及校验评价后得到的最优风险调整模型为:Logit(P)=ln(p/1-p)=2.705×(损伤严重程度评分)+2.013×(盆腔动脉大出血)+1.412×(受伤原因为交通事故)-6.541,其中p表示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期望概率。根据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高低,风险调整前各院医疗质量排名由高到低为A医院(6.94%)、C医院(11.86%)、B医院(13.89%);风险调整后各院医疗质量排名由高到低变化为B医院(8.73%)、A医院(10.40%)、C医院(16.71%)。【研究结论】各医疗机构风险调整后的医疗质量排名情况相比风险调整前有较大变化,风险调整后的结果可以更客观地反映各医疗机构的真实医疗质量,能够为研究者提供相对准确可信的评价依据。未来还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的前瞻性、多中心、大样本风险调整模型在医疗质量评价中的实证研究,推动医疗质量评价朝更加精细化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