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港河流相砂岩油藏精细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onao6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北大港油田复杂断块油藏河流相储层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油藏地质、地球物理、油藏工程、现代油水井测试和室内实验等多学科、多视角的研究为一体,完善与发展了一套复杂断块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研究技术思路和方法,并将为同类油藏开展剩余油研究提供较好的借鉴。取得的主要认识与结论: 1.针对本区河流相储层的特点,开展了精细等时地层对比,对不同沉积类型,采用相应对比方法,总结出五种砂体渐变类型和对比模式; 2.进行了系统的微构造研究,提出了储层受沉积后的差异压实作用和构造应力作用形成的 11 种微构造类型,并利用水动力学方法及数值模拟手段,对微构造形成剩余油分布的机理进行了研究; 3.运用静态、油藏工程及动态测试方法开展断层封闭性研究,总结出小断层封闭性的 6 种断层模式及定量研究断层的封闭性技术思路与方法。文献检索尚未发现关于系统的断层密封性研究,本论文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4.对本区储层沉积微相、储层构形、砂体几何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了不同沉积体的岩电特征、河道侧向迁移方向及储层的平面展布规律,同时对层内、层间及平面非均质性及其对地下流体运动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 5.对储层流动单元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将动态测试资料列入划分标准,使划分标准更加合理,将本区流动单元划分了四种类型,并对岩石物理相与流动单元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6.系统地研究了本区储层及流体性质在注水之后发生的变化规律,研究成果表明,孔喉直径、孔喉比、微观非均质性、孔隙度、渗透率等发生改变;从储层基本特征、注入水与地层的物理和化学作用等方面分析了储层变化的机理与成因。并利用分形分维理论对注水前后储层测井曲线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 7.利用相控建模技术,建立了三维可视化的地质模型,依据现场实际资料进行多个实现的筛选,使得地质模型最大限度逼近地下地质体; 8.本论文有关开发后期剩余油的研究,是目前国内剩余油研究方面较为深入与系统的一次。依据工区实际油藏状况,对地质模型进行了简化处理,提出了剩余油形成的主要因素包括两部分,一是油藏非均质性,二是开采的非均质,并从宏观与微观多方面对油藏剩余油的分布形式及潜力大小进行了量化研究。
其他文献
为使热矫直机工艺模型有效地应用于生产实践,通过选取典型规格轧件进行矫直测试,将实际检测值与理论计算值进行对比分析,优化工艺参数,修正工艺模型计算系数,使矫直工艺模型
根据经典的数学模型假设,介绍了计算2800 mm四辊轧机整台轧机关键结构的变形与刚度,为轧机的操作维护及再使用提供了参考。
研究在线性调频波形下把径向速度(多普勒)测量引入Kalman滤波的新方法,分析了距离和径向速度测量的统计特性以及距离-多普勒耦合引起的偏差,给出了位置测量噪声与径向速度测
分析了实际生产中遇到的渣罐大型铸件产品附属结构设计工艺性缺陷的问题,对具体方案做了解析,选出最优解决方案。
目的探讨富含单个核细胞的浓缩骨髓血移植治疗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自体骨髓血浓缩技术,在术中完成骨髓血采集、含有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的骨髓浓集,通过细
针对热轧后的410S钢带酸洗时发现钢板表面靠近边部出现质量缺陷,分析确定导致此类缺陷的主要原因,为改善钢带表面质量提供工艺改进方向。
2009年5月11日至12日,由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山东省教育学会主办,淄博市临淄区教育局承办的全省农村中小学信息化生态课堂现场观摩研讨会在淄博市临淄区隆重召开。全省部
目的:研究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与长春新碱(vincristine,VCR)双载红细胞体外抗肿瘤效果。方法:改良低渗预膨胀技术制备MTX+VCR双载红细胞、MTX单载红细胞和VCR单载红细胞。分别
目的本文主要探讨加强医院药房药品质量的管理工作的策略,确保医院药房的药品质量合格,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方法构建质量管理工作责任制,要做好细节工作,将质量管理措施覆盖在
<正>社会组织的内刊属于内部资料性出版物,虽然广大社会组织在办刊过程中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是仍需遵循基本的新闻出版规律,特别是在文章、版面等横向要素的对比中,孰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