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电子封装领域,可靠的无铅锡基焊点是电子元器件长时间服役的重要保证。一方面由于无铅锡基钎料与传统的Sn-Pb系钎料相比熔化温度及Sn所占质量比更高,导致了电子元器件在钎焊封装过程中的Cu材质基板与Sn基无铅钎料之间的焊接反应速率更快,而更快的焊接反应速率将会影响封装焊点的可靠性。另一方面由于常见Cu材质基板与传统的Sn基无铅钎料的钎焊反应过程中焊接反应速率过快及老化过程中焊点界面会产生Cu_3Sn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电子封装领域,可靠的无铅锡基焊点是电子元器件长时间服役的重要保证。一方面由于无铅锡基钎料与传统的Sn-Pb系钎料相比熔化温度及Sn所占质量比更高,导致了电子元器件在钎焊封装过程中的Cu材质基板与Sn基无铅钎料之间的焊接反应速率更快,而更快的焊接反应速率将会影响封装焊点的可靠性。另一方面由于常见Cu材质基板与传统的Sn基无铅钎料的钎焊反应过程中焊接反应速率过快及老化过程中焊点界面会产生Cu3Sn相,而Cu3Sn相内部及界面层会产生各种缺陷严重影响电子封装焊点可靠性。一种新型的双镀层Cu/Ni-W-P结构的应用可以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但关于双镀层Cu基板与无铅钎料的界面反应及力学性能的研究尚不明晰,本文将选用应用最为广泛的Sn-3.0Ag-0.5Cu(SAC305)无铅钎料作为本文使用的钎料应用于实验中,系统的研究了双镀层焊点界面反应及其力学性能。为了研究Cu基板表面粗糙度对镀层表征及其与SAC305封装焊点的界面结构的影响,采用不同种类的砂纸(800,1500,2000,3000,抛光)将Cu基板打磨后通过水浴自催化沉积的方式在不粗糙Cu基板表面化学镀Ni-W-P后观察镀层的表征组织,结果表明水浴30min后的Ni-W-P在Cu基板表面以近似饱满圆状颗粒抱团堆积。通过观察280 ℃回流5min及170 ℃不同固态时效时间后的SAC305/Ni-W-P/Cu焊点界面研究单镀层焊点的界面反应过程、形成的IMC和晶粒的形貌等。结果发现不同砂纸打磨后的Cu基板表面化学镀Ni-W-P后与SAC305钎料反应后的界面IMC晶粒直径随着基板表面粗糙度的降低而减小,晶粒形态由粗大的扇贝状逐渐转变为较小扇贝状及棒状。为了研究SAC305/Ni-W-P/Cu及SAC305/Cu/Ni-W-P/Cu焊点力学性能及其剪切力作用下的失效形式,采用电磁搅拌水浴自沉积化学镀Ni-W-P工艺以及电镀Cu工艺制备的Cu/Ni-W-P单镀层及Cu/Ni-W-P/Cu双镀层基板与SAC钎料钎焊反应后的时效搭接接头,时效温度为170 ℃,时效时间分别为0,24,120,240,360 h并对单双镀层焊点接头进行比较,对于剪切速率制定为1mm/min,实验结果表明双镀层焊点界面更为稳定,在长时间的固态时效下其剪切稳定性更好。为了研究单双镀层基板与SAC305钎焊界面反应及基板Cu消耗,本文实验分别采用电解Cu箔纸、化学镀Ni-W-P层后的单镀层Cu箔纸及化学镀Ni-W-P层后电镀Cu后的双镀层Cu箔纸作为基板焊材并制备与SAC305回流焊后的固态时效焊点研究Cu/Ni-W-P/Cu双镀层在电子封装焊点中的阻挡层作用,结果表明在钎焊反应阶段:未做镀层的Cu箔纸基板消耗速率约为1.14 x 10-8m/s,单镀层Cu基板箔纸基板消耗速率约为1.06 x 10-8m/s,而双镀层Cu基板消耗速率约为2.0 x 10-9m/s。在固态时效处理阶段:未做镀层结构Cu基板消耗速率为2.89 x10-12m/s,单镀层Cu基板消耗速率为2.82 x 10-12m/s,双镀层Cu基板消耗速率为1.81 x 10-12m/s,由于固态时效阶段相对钎焊反应阶段温度相对较低,焊点界面反应相对温和,IMCs层生长缓慢从而导致了基板Cu原子消耗速率降低,但数据结果表明双镀层结构可以更有效保护Cu基板。
其他文献
微电网是未来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对于某些欠发达地区来说,利用当地的可再生资源建立经济型独立微电网系统,并提出集成需求侧管理和储能调度的微电网优化调度方法,是缓解当地缺电现状的有效解决方法。考虑到多代理技术分布式协作的特点,其在微网中的运用将会是未来研究的主要趋势。本文以具有社区结构的独立微网为研究对象,将多代理技术引入微电网运行研究中,提出一种基于多代理技术实现社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城镇扩张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凸显,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城镇仍将呈现扩张趋势,缺乏合理的管控势必会带来一系列更严重的土地资源浪费、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环境恶化等问题。如何平衡城镇扩张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2018年3月,自然资源部的成立,为落实中央要求的“多规合一”、划定“三生三线”等政策,实现统筹各部门规划,实现国土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虽然青少年正处于其人生和成长的重要转折时期,但近几年来国内外有关研究结果表明,当前青少年身体和心理健康存在的
黄土是一种典型的结构性土,在世界上广泛分布,在我国黄土分布面积约为64万km2,占国土面积的6.3%。黄土特殊的结构性及其对水和地震作用的敏感性导致其工程力学性质的特殊性,从而研究典型结构性黄土的力学性质,尤其是黄土的动力学特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价值。本文在总结和分析前人学者对黄土动力特性及结构性研究的基础上,依托《甘肃天水等城镇和成兰交通廊道工程地质调查》(DD20160271)国家二级地
本研究以本实验室研制的海洋细菌复合菌液为材料,室内盆栽试验测定了其对辣椒促生及对辣椒疫病的防治作用,田间小区试验测定了其对辣椒增产及根际土壤微生物种群的影响,获得如下结果:1、室内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海洋细菌复合菌液稀释100-500倍喷雾和灌根处理对辣椒生长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以稀释300倍液处理的效果较好;喷雾和灌根处理辣椒的根长、干重、鲜重等分别比清水对照增加了62.41%和71.67%、81
物种形成和种群分化的研究对于理解物种的形成机制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祁连裸鲤(Gymnocypris chilianensis)、黄河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pylzovi)和嘉陵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kialingensis)同隶属于裂腹鱼亚科,并在甘肃省境内三大水系中广泛分布。前期研究表明,这三个物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至今仍存在较大争议,并且对不同地理
甘肃贝母(Fritillaria przewalskii Maxim.)系百合科贝母属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是珍稀中药材川贝母的基原植物之一,药材称“岷贝”,野生药源已趋濒危,野生抚育及驯化栽培是保护资源的关键,但甘肃贝母种子为深休眠的原胚型,人工栽培成效极低。本文通过对甘肃贝母种子种胚发育过程中内源激素和生理指标动态变化及外源激素调控研究,旨在探明甘肃贝母种子休眠机理、休眠释放特性及解除休眠的途径
生物炭是生物质在缺氧条件下高温(>300℃)热解产生的一类具有孔隙度高、比表面积大、稳定性强的富碳型多功能材料,其在土壤肥力保持、质地改良及污染修复等方面的潜力被广泛关注。有关生物炭的土壤生态调控功能目前尚未形成统一定论,探索生物炭土壤输入的农学效应和生态响应特征,系统揭示其潜在功能及调控机制,对于农业合理利用生物炭具有积极意义。本研究采用土壤培养,结合qPCR检测及PLFAs分析等方法,观
铜模吸铸成型工艺以较高的冷却速率获得良好的组织,结合时效处理使材料性能得到极大提升。凝固条件对于微观组织的尺寸和形貌具有重要影响,较大的过冷度能极大的提高冷却速率,减少偏析。在非平衡凝固条件下,本文以A356作为实验材料,对合金凝固组织变化方面的规律以及非平衡凝固组织在时效处理过程中发生的时效强化行为进行了探索,分析了在铜模吸铸成型工艺过程和时效处理过程中合金微观组织演变的规律及其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随着纺织行业的高速发展,产品质量控制已经成为行业中研究的重点。其中纱管在纺织工业装备产业化中占据重要地位,纱管的质量问题也逐渐受到到纺织行业的关注。针对目前传统的人工检测和机器检测等方法不能满足现代纺织行业快速发展的要求,本文从提高纱管污渍检测的准确性和实时性出发,研究纱管污渍检测技术,该技术对纺织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把机器视觉、图像处理等技术和纺织工业相结合,依托学校实验室现有平台,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