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w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该理论认为,翻译不但是一种目的性的行为活动,也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参与的各方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互动的系统。功能翻译理论为翻译理论的发展开拓了新的思路。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对实用文体和文学文体的翻译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功能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和翻译教学方面构筑了一个较为完善的体系。该理论从文本功能出发,通过发起人、委托人、译者、读者等因素形成一个网络,将翻译实践真正纳入了社会活动之中。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是以目的法则为主导的翻译标准多元化的理论体系,其核心是翻译目的或译文功能。 功能派翻译理论既继承了传统译论中的合理成分,又突破了传统译论的束缚。它认为翻译是在人为目的性参与下进行的,从而将目光转向了对翻译活动中其它相关因数的研究,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视野,形成了多元、多向度的翻译研究局面。 功能派理论有助于人们开展翻译批评,使翻译批评跳出“直译”和“意译”的二元模式,形成了多元化的翻译批评标准。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是以目的法则为主导的翻译标准多元化的理论体系,其核心是翻译目的或译文功能。它对中国译学的理论研究无疑具有很高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其他文献
民众教育馆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由政府建立并主导的一种社会教育机构。它与学校教育有别,是在城乡广泛设立的、面向社会民众、实施社会教育的“中心机关”和“综合机关”。1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