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桂北平话一直是当前方言学界比较关注的一个问题,涉及上百万人口的桂北平话在我们的认识当中就是一个黑洞。尤其是桂北平话的系属问题,更是广大方言研究者近年研究的重点。桂北平话的系属问题不仅是广西语言学界的困扰,也是全国方言学界的空白。刘村汉先生将桂北平话形容为“六亲不认”的一种方言,认为他不属于湘语、粤语、客家话或官话的任何一种。有比较强的内部一致性。为了证明这种一致性,前人多利用桂北平话的语音分析桂北平话系属,取得了卓有成效之进展,已能在相当程度上证明桂北平话自成一系。而各家在利用词汇研究桂北平话系属方面亦有建树,但我们认为,一直缺乏一个明确的词汇标准,对桂北平话的性质系属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Swadesh核心词表,是历史语言学研究语言之间远近亲疏关系的一种有力手段,在方言分区上,徐通锵、王士元、陈保亚等先生已经利用这一词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给予我们利用这一手段探究桂北平话词汇以积极的启示。本文拟用语言年代学中得Swadesh核心词为主要手段,测算评估桂北平话内部的一致性。具体步骤是,首先利用已出版、公布且较为可信的17个点的方言调查报告为资料,摘列其调查表与Swadesh一百词核心词表重合的部分,然后通过语音和词汇比较,最后统计其异同比例。在比较的过程中,词条的语音差异、词汇选用的异同,有时也能反映出各点方言的历史源流变化。在这一比较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桂北平话核心词,在一定程度上被周边方言、少数民族语言所影响,一些原本属于周边方言的特征词汇、少数民族语言的词汇,被桂北地区群众广泛使用。在源流的推测上,桂北平话受到附近方言、少数民族语言之影响。在核心词中已有体现,值得学者们进一步思考和研究。另外,通过数据统计我们发现,17个方言点,有16个的基本词相似度约在80%左右,得出了桂北平话(土话)各点的内部一致性是相对较高的结论。也为判断桂北系属不明的方言点是否应为桂北平话,提供了一种可资参考的手段。另外,根据历史年代学的推测,16个方言点相似度较高,相似度相近的数据很可能反映的语言事实是:这16个方言点的分裂年代相近,即有一大群移民在同一历史时期移民至桂北,然后在短时间内扩散到桂北各地。这次的大规模移民,是今天我们所听到的平话的形成的起步,而后经过千百年来不同方言影响和自身的演变,形成了如今桂北平话的面貌。17个点中,唯一与其他各点差异较大的方言点是资源延东,其差异主要集中在代词“我(I)”、“你(you)”、“我们(we)”、“这(this)”“那(that)”等上。对于其系属,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