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字时代下,少儿编程教育成为世界各国提升国民素质,培养高素质计算机人才的重要途径。2017年7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明确提出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寓教于乐的编程教学软件、游戏的开发。2019年2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聚焦面向教育现代化,“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些文件的颁发,释放出国家大力推行编程教育的信号,国内的少儿编程教育呈现出地毯式爆发现象,大量的资本涌入使得市场初具规模,我国的少儿编程教育进入高潮期。本文采用了文献分析法和案例法对美国少儿编程教育进行研究。少儿编程教育以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起步于西摩·派珀特的Logo编程语言,但直到“编程一小时”项目席卷全世界,才真正作为教育的新的分支纳入教育系统。“编程一小时”的课程设计为少儿编程教育注入了灵魂,从先导活动到学校课程,从幼儿模块编程到小学计算机科学基础课程,从基础概念到程序创建,高中课程更是融入大学预修课程,帮助学生在大学深入学习。尽管教师短缺和学习者结构的严重不均衡极大影响着美国少儿编程教育的发展,但以计算思维为核心,兼顾课程深度和广度,注重实践,目标与现实的互动的“编程一小时”项目,推动美国编程教育的普及,对我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在实践中培养计算思维,设置灵活多元的课程体系,坚持能力导向贯穿始终,建立可持续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