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建设的初程——五四现代文学批评理论的源流概观

来源 :新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jr6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试图通过对五四时期中国文学批评发生发展过程的描述,发掘传统与现代、本土文化与异质文化的辩证关系,反思中国文论界普遍存在的关于“失语”的讨论,以期在尽可能广阔的背景中,探寻中国五四时期现代文论体系的源流,探寻我们自己“话语”的形成过程。 论文分为四个部分。 引言部分简略介绍了本文的写作目的及思路,分为两节,第一节主要说明本文选题的目的及立题的必要性;第二节介绍了前人的主要观点及我在论文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章《王国维与五四文学批评现代话语体系的产生》以王国维先生的文学批评思想为切入点,探寻西方异质文化对王国维先生的影响以及先生在中西文化的选择与融贯中建构起来的现代批评思想对五四文学批评现代话语体系的催生作用。这部分分为两节,第一节通过分析《〈红楼梦〉评论》和《人间词话》两部代表性著述,考察西方文化对王国维先生的影响以及先生在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之间的选择与调和;第二节通过对王国维先生批评思想的梳理,探寻先生的理论贡献对五四文学批评现代话语体系的催生。 第二章《传统文学批评的终结与五四文学批评的建构》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学批评走向终结的必然,梳理了五四文学批评发展的大致状况,再一次证明了五四文学批评是传统与现代、本土文化与异质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这部分分为两节,第一节通过对特定历史背景的把握,揭示中国传统批评发展步履维艰的现实与文学批评现代性交革的迫切愿望;第二节借助五四文学批评向现代性的突进,揭示了在五四文学批评现代话语体系势不可挡的建构过程中,传统与现代、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依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三章《结语:现代与传统的契合》,用理性的眼光全面把握五四文学批评的源流,以及由此探寻到的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异质的关系。这部分分为两节,第一节总结探索与创建中的五四文学批评概况;第二节通过对五四文学批评的整体把握、评价,揭示传统、现代、本土文化、异质文化之间的关系。
其他文献
《唐语林》是宋代王谠仿照《世说新语》的体例编撰而成的一部兼有历史和文学双重特点的作品,是“世说体”小说中的佼佼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  目前学术界对《唐
一、建立融洽的师生感情,树立教师的偶像地位从事教育的人们都懂得“亲其师,信其道”的教育理念,这是老祖宗几千年来留给我们的教育财富,也是我们在现实教育工作中必须恪守的
期刊
清末民初时期是中国文化、文学发展变化的特殊历史时期,随着外来文化的涌入,国内掀起丁创办杂志、报纸的热潮,这一文化现象在近来的文学史研究过程中也为一些学者所关注;在传统的
本文立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变迁,尝试在中西文化碰撞交流的大视野中,从文学理论、文学思潮、文学批评、文学创作与表现主义之问的关系入手,突出中国文学家选择、借鉴和吸收外来资
甲申鼎革之际,当时学者发挥了私家记史的传统,纷纷修纂当时的历史,所谓明季野史,不下千家,亭林先生的《明季实录》便是其中之一。本文以当时的时代和顾炎武的生平为背景,着力
云周村位于文水县城最东部,处于文水话和祁县话的交界地带。从宏观上讲,云周话属于晋语,侯精一在《晋语的分区》一文中把它划入晋语吕梁片;从微观上讲,笔者把它划入文水话东片。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