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盆地38-19ka BP期间古气候环境演变记录研究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北盆地处于我国东部典型季风区,是连接海洋和陆地的关键性区域,成为研究全球变化的理想场所之一。本文选取了苏北盆地里下河平原中部的ZF剖面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常规14C测年和气候地层学的方法,在建立可靠的沉积年代序列基础上,对采自周奋剖面深度为5米的样品进行粒度、磁化率、地球化学元素、色度等环境代用指标的实验分析,重建了38-19ka BP期间的气候环境演化过程,综合分析各个代用指标得到以下结论。苏北盆地38-19ka BP期间的气候变化过程可以分为:38-35.4ka BP气候由暖湿向冷干转变,35.4-32.1 ka BP为相对温暖湿润气候,32.1-27.5ka BP为相对的冷干气候,27.5-23.8ka BP冷暖波动频繁,总体以冷干为主,23.8-19ka BP气候由冷转暖的气候变化。将ZF剖面与邻近区域已有研究GX剖面对比,发现各环境代用指标在MIS-3阶段晚期以来的变化趋势十分相似,且较GX剖面气候变化更明显,进一步与中原邙山黄土、南京葫芦洞石笋以及经典的NGRIP冰芯记录对比,与中原邙山黄土可以很好的对比,与南京葫芦洞石笋和NGRIP冰芯记录之间有着良好的吻合性。这说明了我国东部地区的气候环境变化不仅具有显著的区域性特征,而且具有与全球气候环境变化一致的特征。
其他文献
区域经济差异和极化作为空间与经济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近年来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界讨论的热点。天山南坡经济带是新疆继天山北坡经济带之后又一个具有潜力和优势的重点发
在中国自身对外开放和全球化外部冲击的双重背景下,中国城市空间表象及其内在增长机制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珠三角地区恰为这些变化的始发之地,也是这类变化的最为密集之所。
近年来,广大乡村的建设与发展逐渐成为国家层面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中共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和成都市“东进”空间战略对成都大都市区边缘村庄的建设与发展产生了重大的
土壤侵蚀已成为我国面临的最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开展土壤侵蚀预测是有效进行水土流失监测、水土保持措施效果评估的重要基础工作;土壤侵蚀预测模型正是实施这一工作的有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建设用地景观迅速扩张,农地景观大幅减少,已成为我国大多数城市或地区发展的共同特征。土地景观类型的这种转变,导致景观生态系统中优势种的突显,人居
学位
围填海是沿海地区缓解土地供求矛盾、拓展生存发展空间的重要手段。淤长型潮滩作为动态增长的后备土地资源,是围填海的热点区域。江苏沿海滩涂资源丰富,通过适度围垦可形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