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马来西亚拥有1291所华文小学,61所华文独立中学以及3所华文大专学院。这是除了中国大陆以及港澳台地区以外,保持华文教育体系较完整的国家。然而,这个成就的取得并不容易,它凝聚着马来西亚华人社会长期奋斗的心血,其中当然也包括了20世纪70年代的“华文独中复兴运动”。 “华文独中复兴运动”源自上世纪60年代初马来西亚政府所推行的各种语文源流学校改制政策。马来西亚是个主要由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三大种族构成的多元族群社会,因此在独立前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马来西亚存在着各类以不同的语言为教学媒介语的学校,如英语学校、马来语学校、泰米尔语学校和华语学校。但是,在独立后,政府一方面确定马来语为国语,另一方面则试图塑造统一的国家文化,建立一个以马来文化为基础的民族国家。显然,学校是构建统一文化的最主要、最有效的途径。于是,马来西亚政府在1961年出台新的教育法令,以打压和利诱的手段促使其它源流学校改制,逐渐实现以“国语”取代其它语言成为学校唯一教学媒介用语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华文学校没有能顶住压力纷纷改制。没有改制的华文中学则成为“独立中学”。“独立中学”以华语为教学媒介语言,政府则取消一切资助,基本上游离于马来西亚官方教育体制之外。 在改制政策推行后的最初阶段,华文独中在还能勉强维持运转。然而,在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随着“5·13事件”的发生和政府一系列新的政治、经济、文化与教育等领域政策(特别是“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不仅独中发展陷入困境,而且华人社会面临被全面同化、社会地位被同时降为“二等公民”的危机。为了挽救华社,特别是华文教育,以制止情况继续恶化,华人社会于70年代掀起一场席卷全国的华文独中复兴运动。在复兴运动中,华教各界日益统一了对独中复兴意义的认识,并建立了全国性的协调与工作机构,制订并完善了复兴的方针和具体方案,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华社的大力资助。通过复兴运动,华社不仅把还没有改制的华文中学从灭亡边缘救活并发展起来,而且创办了新的独中。同时,它还带动华社积极捍卫华文小学的性质保持不变,进而也推动了华文高等学府的创办。独中复兴运动体现了马来西亚华人文化认同的强烈传承意识与传统,同时这种意识在运动中得以加强,它对华文教育后来的建设与发展影响深远。 霹雳州是华文中学复兴运动的发祥地,与其它州相比,这里改制的华文中学最多,问题也较严重。在该州,拥有一百多年历史的霹雳育才中学经历了改制与复兴的全过程,因而具有鲜明的代表性和典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