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兔超早期皮下保存自体骨瓣颅骨成型术的基础研究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wok9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颅脑外伤或颅内占位切除手术时,为了预防术后脑水肿和颅内高压的产生,往往需要去掉骨瓣减压而形成颅骨缺损。这些病人多数还需要颅骨成型术,目前人们认为该手术时机是在病情平稳3-6个月内施行,而超早期(2周内)罕有报道。颅骨成型材料很多,迄今还没有一种材料能在塑形、抗冲击、抗压力、隔温、防磁等方面完全替代颅骨。因此有人将骨瓣放入骨库中进行深冷冻,需要时取回复温后使用,这种方法需要冷冻设备,限制了其推广应用。目前多采用钛合金网进行修补,价格昂贵,而且其系异物有很多弊端。采用皮下保存自体骨瓣进行修复,方法简单易行,经济美观。为此,我们设计此动物实验,作为超早期皮下保存自体骨瓣颅骨成型术的预试验,目的是寻找一些客观指标作为临床手术的指征;并且观察成型术前后骨瓣的生物学及形态学的变化规律。 方法: 1.动物模型的制作及取材:取健康的新西兰大白兔32只,分别对其行去骨瓣减压术,将取下的颅骨骨瓣埋于腹部皮下以建立去骨瓣减压术颅骨缺损动物模型。根据手术后时间的不同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四组,每组8只,分别于去骨瓣术后第1、2、4、8周时将1-4组中随机抽取两只动物处死,将其正常颅骨的一部分以及腹部皮下的自体骨瓣取出后进行组织学、形态学和扫描电镜观察;同时另外每组六只动物行自体骨瓣颅骨成型术。术后分别于2、4、8周时处死取材后进行组织学、形态学和扫描电镜观察。 2.病理组织学观察:组织切片经HE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自体骨瓣的病理变化。 3.骨组织含钙量测定:经各个时间点取出的骨瓣经过示波极普法测出正常骨组织和埋藏骨瓣的骨钙含量。 4 扫描电镜观察:经各个时间点取出的骨瓣经过处理后在HITACHI S-3500N扫描电镜下观察。 结果: 1.形态学观察:缺损颅骨的骨窗内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出现硬膜增厚、质地变硬、血运丰富的现象。腹部皮下埋藏的骨瓣随着时间的延长被逐渐增厚的结缔组织包裹,剥除结缔组织后骨瓣成苍白色,未见明显的血运建立。颅骨成型术后的动物,随着骨瓣回植时间的延长可见骨瓣边缘有纤维结缔组织长入,初步建立血运;骨瓣表面已被增厚的骨膜覆盖,且与之结合紧密,骨瓣血运丰富,触之易出血;硬膜表面有结缔组织长入骨瓣边缘,骨瓣与骨窗边缘骨性愈合。 2.病理组织学观察:正常颅骨结构可见板状骨和骨髓腔;埋入腹部皮下的自体骨瓣随着时间的延长可见有纤维结缔组织长入,骨板中的陷窝细胞死亡,骨髓腔破坏,细胞死亡,但骨板及骨小梁存在;骨瓣植入后,随着时间的延长可见有纤维结缔组织及血管逐渐长入周边骨缘,骨膜来源的纤维结缔组织及血管长入,可见骨岛,之后可见部分死骨复活,形成新的骨髓腔。 3.骨组织含钙量的测定:自体骨瓣经过皮下保存的时间越长,其骨组织含钙量呈现逐渐递减的趋势。各时间点的数据经统计学处理,皮下埋藏1周及2周骨瓣的平均骨钙含量与正常组在统计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皮下埋藏4周和8周骨瓣的平均骨钙含量与正常组、1周、2周时间段的结果比较均分别在统计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回植后的骨瓣平均骨钙含量随着时间的延长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经统计学处理,自体骨瓣颅骨成型术后1周、2周、4周骨瓣平均骨钙含量均与成型术后8周骨瓣平均骨钙含量在统计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也均与正常颅骨骨钙含量在统计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4 扫描电镜观察:正常骨结构:内外骨板和骨髓腔内的骨小梁;腹部皮下保存的骨瓣:内外骨板和骨小梁依然存在;植入自体骨瓣后的骨性愈合。 结论: 1.实验动物去骨瓣减压术后在早期时间窗(8周内)实行二次自体骨瓣颅骨成型术是可行的。 2.实验动物行去骨瓣减压术后自体骨瓣皮下埋藏的时间越长,其生物学性状距离正常颅骨相差越多。 3.实验动物行去骨瓣减压术后自体颅骨成型,回植骨瓣越早,骨性愈合越好,即超早期(2周)回植骨瓣后的愈合较8周更好。 4 超早期回植骨瓣时,硬膜增厚的程度较小,与周围组织粘连程度也较轻,易于皮瓣进行完全、彻底的分离,符合生理,更有利于脑组织的保护及损伤后的恢复。
其他文献
高校教务秘书是一个特殊而重要的岗位,文章评价了教务秘书在教学管理中的作用,讨论了教务秘书必须具备的素质,分析了加强教务秘书队伍建设,规范教学管理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