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语言是知识的载体、教育传播的媒介,也是课堂上连接着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的重要工具。语文教师通过教学语言组织课堂教育教学活动,给同学们带来或直观或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通过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形成语言规范、发现语言之美。因此,同其他学科的教师相比较,语文教师对自己的语言素养应该具有更高的追求。但是教学语言的作用机理是如何运作的?教师如何发展才能优化教学语言、提升教学质量?基于这两个疑问,本论文将具体研究解决为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本文首先明确了一些概念性的问题,如语文教学语言的界定、教学语言的划分还有此篇论文研究的价值等。在基于前辈们以上研究成果的总结梳理上,归结出语文教学语言内含规范性、生动性、趣味性以及情感性的内在特征。并探索研究教学语言对教学产生影响的作用机理。接着第二章通过设计问卷调查的形式指出了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还有一些教学语言应用不规范;教学语言缺少感染力;教学语言欠缺启迪性等教学语言问题,并尝试从教师教育理念、教师培养学校、教师入职学校等方面进行归因。第三章基于以上的问题及原因,论证出教学语言的具体优化策略:师范院校完善语文教师普通话培养机制;聘用学校强化语文教师语言培训机制;教师紧扣教学环节,增强语言表达效果;教师丰富表达方式,提升语言感染力。语文教师教学语言水平的高低,对语文教学意义深远。它与教师自身能力发展、语文学科的课堂教育教学水平、学生的语言能力以及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都呈正相关。对于语文教师教学语言能力的培养,需要集聚师范生培养单位、教师自身以及授课中学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且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各教育部门要高度的意识到教学语言对于教师、对于学生、对于教育发展的重要性,更要为教师语言能力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制度的支持保障。